先秦诸子,独特智慧
——重读《百家争鸣》有感
初三历史组 彭玉荣
一直在想,什么样的学习是深度学习呢?像易中天《品三国》那样的学习就是深度学习。讲解贴近我们的生活,但又是不一样的。听了他的品,我们有了新的构建和提升。他对学习的史料(知识)有质疑、有批判,有内化吸收,有再认识,比如:传统的中国历史分为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封建社会(公元前221-1840)、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49)、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社会主义社会(1956-今)几个阶段,他有自己的主张,分为三个时代即邦国时代(夏商周时期)、帝国时代(公元前221秦统一六国-1911辛亥革命)、共和国时代(辛亥革命中华民国成立至今)自成体系,有理有据。
肯定有人会说:小彭呀,全国只有一个易中天!是的,但我们可以“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呀,效仿总是可以的。那英效仿过苏芮,姜昆模仿过马季,我们的高铁还引进德国、日本技术呢?这个,是可以有的。
重温《百家争鸣》感慨颇多,现小作总结。
从“道德”的“德”字讲起,甲骨文“德”,是站在十字路口,一只眼睛在看路。看路,当然是直直地看过去,所以,德有“直”的意思,也读直,德的意思,即路走得正(直);在金文中“德”下面多一个心字,即内心正直。内心得正直,路走得正直,这是“德”的第一个意思。
“德”的第二个意思是“得”,得到的得。“德”的字形,是一只眼睛看路么!路,也就是道,合起来叫做“道路”,只不过大的叫道(大道),小的叫路(小路)。德,则是看路的眼睛,以及眼睛看到的东西。也就是说,德,就是从“道”那里得到的东西;道,则是能够让“德”有所得的东西。我说明白了吗?
陈鼓应先生说,老子的“道”,其实是“他在经验世界中所体悟的道理”。这个我同意,而且进一步认为,儒家和墨家的主张,也是在“经验世界”即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所体悟的道理。
先看儒家代表孔子,他从“道”那里得到的东西是什么?一个字是“仁”,两个字是“仁爱”,他的“仁爱”源于周公创制的封建制度、宗法制度、礼乐制度,所以孔子说,如果真的用我,我就把那个地方变成东周(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回到东周,正是孔子的政治蓝图。那什么是“仁爱”呢?说得具体一点,就是先爱自己人,后爱别的人,先爱父母子女,后爱父老乡亲,先爱华夏族人,后爱少数民族;是一种有差别的爱,它以爱父母子女为核心向外扩散,爱也随之层层递减。儒家从人皆有之的“亲亲之爱”即亲爱亲人出发,倡导仁爱,合情合理,且具有可行性,后经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至今。
然而,孔子的政治抱负却未真正实行。他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司其职,可安本分,不管才能、威望如何了得,不得僭越,却忘记了自己身处春秋末年,早已礼崩乐坏,诸侯间攻伐、掠夺、用拳头说话,他那一套说词显得很不合时宜,所以,孔子虽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主张,终落得“哀哀如失群之雁,累累如丧家之狗”,四处碰壁。
墨家的墨子从“道”那里得到的东西是什么呢?“禹之道”,主张回到大禹时代,提倡“兼爱”。因为墨子认为当时的社会不合理,表现在分配不公:“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差别之爱会加剧这种情况,所以主张人与人之间无差别的爱,像爱自己一样来爱别人,即“兼爱”。就像一首歌中唱到的:“请让我来帮助你,就像帮助我自己,请让我来关心你,就像关心我们自己,这世界会变得更美丽……”这是一个让世界充满无差别爱的理想世界,为什么没有实现?理由之一是,由于墨子崇尚大禹时代,所以他还提倡墨家之人像大禹一样能吃苦:穿粗布衣服,着草鞋木屐,整天干活,晚上也不休息,没有娱乐活动,你愿意永远过苦日子吗!理由之二是,“尚同”观念。尚同就是上同,也就是同上,即一切思想、观念和意见都必须统一于上级,叫做“上之所是,必亦是之;上之所非,必亦非之”即上级说对,下级也必须说对;上级说错,下级也必须说错。岂非无思想、无见解!你愿意做别人的复制品吗?
道家的老子从“道”那里得到的东西是什么呢?老子回望人类社会的眼光更加深邃,他的“道”是回到炎黄以前的世道,即原始氏族社会。那个时候人们选举贤良和能干的人担任领导(选贤与能),讲诚信,爱和平(讲信修睦),所有人都不仅仅只亲爱自己的父母(不独亲其亲),不仅仅只疼爱自己的孩子(不独子其子)……东西随便放,用不着藏起来(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气尽量出,却并不为自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因此没有人会搞阴谋诡计(谋闭而不兴),也没有小偷出没,强盗横行(盗窃乱贼而不作),家家户户都不关大门(外户而不闭),此之谓“大同”。实际情况是,那个时代生产力极其低下,没有私有财产,氏族群居生活,共同劳动捕猎、采摘野果、从事农业生产,只有这样才能抵御猛兽、自然灾害,生存下去。那个社会无阶级、无矛盾、无财产、无政府,所以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天道无为,因而主张人类社会也无为。如何做到无为呢?寡欲,不要有追求;反智,别有那么多的智慧。
听起来觉得荒谬,那道家的主张有可取之处吗?有。老子说得清楚:“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我”指统治者或者说领导人。也就是说,统治者什么都不做,老百姓自己就会做,这就是“自为”;统治者什么都不管,老百姓自己就会管,这就是“自治”;统治者什么都不给,老百姓自己就什么都有了,这就是“自足”。“无为而治”并不是真的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充分发挥人民的创造力,最终实现自为、自治、自足的“无不为”。
他们三家都主张回到过去,开倒车:道家最远,要退回到原始氏族社会,墨家近一些,要重返大禹时代,孔子则“从周”回到周代。这简直是一场“复古大奖赛”,一个比一个退得远。而法家对此嗤之以鼻,它具有现实态度,主张与时俱进,顺应潮流;核心思想是“以法治国”。正是在法家思想的指导下,秦国在众多诸侯国中脱颖而出,迅速崛起,终于兼并天下,成为新制度和新时代的开创者,这样的成功,在诸子百家中是独一无二的,毛主席都说“百代都行秦政法”。
一定会有人问:即如此,为何秦朝没有万世永存?理由之一,法家的法是“王法”,是维护君王特权地位的,不是我们现在由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保护绝大多数人民利益的宪法。理由之二,法家以“百姓为刍狗”,为实现富国强兵,不择手段。商鞅也好,韩非也罢,都认为一个国家的民众只应该有两种人,一是农民,二是战士。农民是给统治者种田的工具,战士是替统治者杀人的机器,他们被看作工具或机器,而非有梦想的个人。如果国家强盛了,人民却变成了刍狗,要它干什么?
儒、墨、道、法四个学派,内容上有可继承、弘扬的部分,也有不和时宜需要摒弃的地方,但孔子、墨子、老子、商鞅、韩非等诸子,以一己之力为国家发展谋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效仿的,我们虽无诸子之大才,但可以为校谋、为班谋,为同学个人发展谋。
“百家争鸣”我就讲到这里,我的讲解改造了你以往的经验了吗?有新结构形成吗?有新认识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