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亚星yaxing221 >> 校刊 >> 2019年校刊 >> 2019年第四期>> 正文内容

2019年第四期

静听花开,让生命在校园诗意地栖居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0-01-19 04:49:43 点击数:30843


——走进亚星yaxing221感受诗性教育

《石家庄日报》记者  高燕

“微雨过,诗心润,榴花开欲燃”“海棠花艳无俗意,石榴花灼灼其华”,从2011年第一届“韵诵新年,吟咏华章”新年校园诗会开始,绵绵诗意就一直在流淌,到今年“藉梦之名,迤逦远方”教师迎新诗会,亚星yaxing221已经连续举办了八届诗会。在今年的诗会舞台上,一位校园小诗人一语道出了与诗结缘的心声:“每当我手拿话筒,咏诵诗歌的时候,总有一种质问生命的仪式感”。

诗歌,是凝视时间的美者;诗性,是“生如蚁,而美如神”的审美人格,而诗性教育则是在为学生心灵建构更加纯粹盎然的栖息之所。四十四中围绕“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的办学宗旨,构建“提升学生生命品质”的诗性教育体系,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启迪思想、温润心灵。

“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正是一首诗,一阙琴音,成就了一所学校。201812月,在夏强校长的带领下,四十四中师生一行,赴南京溧水参加“源头·琴音”第八届全国中学生校园诗会。而在这届诗会上,原创诗歌《梆响山河》一鸣惊人、语惊四座,评审专家现场给予高度评价:“四十四中把戏曲方寸之间、举手投足间的魅力,用诗的语言表现得极其漂亮且富哲思”。

一年一度的全国中学生校园诗会,在教育界的分量有目共睹,这是群贤毕至、少长贤集的文学嘉年华。2011年,由被誉为“最中国的学校”——苏州十中原校长柳袁照老师牵头,包括清华附中、福州一中、上海交大附中、石家庄四十四中、杭州二中等学校联合发起,由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报、全国中学生校园诗会组委会联合主办。诗会完全是非功利性的,参加诗会的学校,分别来自城市、农村、山区、草原等各个不同的地方。作为全国诗性教育的发起学校,四十四中从那时起,就点燃了诗歌育人的星星之火。

可喜的是,经年的不懈耕耘后,诗性教育已经在四十四中结出了累累硕果,校园内处处都是诗的韵味和神态。而就在今年111日—3日,四十四中将作为第十届全国中学生诗会暨十年庆典的“东道主”,迎接来自全国的小诗人们,大家一起谈诗论赋,一起以诗铭志,让诗意继续流淌……

遇见

——“诗性教育”的缘起

“不读诗,无以言”。在四十四中“十年三步走”的发展历程中,诗歌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由磨合适应期进入探索提升期的关键阶段,诗歌是那段历史的见证者;在2019年迈入新十年规划的起步之年,诗歌是“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躬身践行者。

自从认准了诗的路径,四十四中就将“诗性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通过创作诗歌、朗诵诗歌的形式,使校园内处处洋溢着“诗的气息”。自从诗性教育在校园内萌芽生根、开花结果,四十四中就变成了一个有梦想、有温度的地方,平添了一抹灵动的色彩,犹如蔚蓝天空中,那一弯彩虹。

说起来,四十四中真正遇见诗,是在2011年。

那一年的1029日,“放飞青春”首届全国中学生校园诗会在苏州十中举行,四十四中五名师生参会。“既兴奋激动,也忐忑不安”,当时带队的王铁军老师仍清楚地记得,全国几十所学校的上百名师生汇聚一堂,以诗为言、以诗明志的壮观场景。现场那份浓得化不开的诗情画意,让王铁军深受触动:“诗的海洋是如此浩瀚无际,而我们又是那么渺小,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

从那次诗会开始,诗歌的种子便在四十四中师生心中扎了根,更产生了“不思量自难忘”的深刻影响。也是从那次诗会开始,诗歌便如一缕清风,吹皱了一池春水,荡起圈圈涟漪。平静的校园不再平静,师生心中点燃了诗的火焰,他们有了诗的梦想,也有了实实在在的行动——“纳蓝”诗社应运而生。

2011年1229日,四十四中第一届新年校园诗会成功举办。校园内雪花飘飘,会场上诗兴飞扬。那是诗歌的盛宴,也是最美的新年祝福。自此后,四十四中新年举办诗会的传统就一直传承至今。

2012年922日,“梦之彼岸”第二届全国中学生校园诗会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举行。秋日中的清华附中诗情飞扬,四十四中诗社有六人参会,与第一次的懵懵懂懂不同,这次他们有备而来。1103班崔可欣同学吟诵的诗歌作品《月季》,以清新明丽的诗境,征服了现场观众。

“秋日的京华,天高云淡。在诗意的吹拂下,在诗情的浸润下,我顿悟:我们同样能以诗兴怀,以诗促学,能将‘诗’这粒爱的种子撒播到四十四中的每一个角落。”一同参会的冯佳老师在会后写下了这样的感想。这也是四十四中所有教师的共同心声:只有从诗歌文脉中汲取养分,才能回溯到语文教育的本源。

诗社在一天天成长,诗性文化也一日日枝繁叶茂,宛如校园内那一片片紫花槐,朴实无华,香飘四野,生机勃勃。学校诗社也更名为“紫槐诗社”,寓意着顽强的生命力。诗社目前由36名校园诗人组成,通过不定期开展教师讲座、社员写诗、集体欣赏等多样化的社团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作热情。

“摘朵太阳花,来到彩云之巅,用我们的精彩,感染世界”,1407班任木子龙同学形容的这朵“太阳花”就是诗歌。因为有了诗歌的浸润滋养,越来多的学生拥有了发现美的眼睛。在四十四中结集出版的《紫槐诗语》一书中,共收录了师生创作的300余首原创诗歌,诗性在校园中苏醒,诗情在师生中吐露芳菲。

从短诗到组诗,从古体诗到现代诗,四十四中的诗性教育渐成体系。既有依托“紫槐诗社”开展的常规诗歌创作交流,也有分年级开展的诗歌原创大赛,还有每年师生共同参加的迎新诗会。在四十四中,诗歌的缘起与坚守,与学校一路走来的发展历程一脉相承,诗歌也是丰富多彩校园生活的生动映射。

留华

——打造“大诗育”格局

“我曾走过许多地方,也考察过无数学校。校园之美的形式各不相同,它们或美于校园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或美于校园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或美于校园匠心独运的人文情怀,或美于校园历史悠久的文化积淀。无论是外在之美,还是内涵之美,都是学校精神的体现,都有教育内涵根植其中。”在《十年守望,筑梦成“人”》一书中,四十四中校长夏强这样表述。

四十四中开展的诗性教育,是深入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透视现代语境下中学生心灵世界的有效载体,与四十四中“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的育人理念高度契合。

亲近自然,将校园之美入诗成诵。走进四十四中,绿树成荫、郁郁葱葱,红白相间的现代化教学楼,干净而整洁。茂密的“学子林”种下了生机与希望,空中“试验田”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可贵,“生生植物园”则让人感受到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校园之美俯拾皆是,处处是生机勃勃的气象,处处是趣味盎然的画面,这些都成为了师生诗歌创作中取之不尽的甘泉。

“红肥黄艳,清香阵阵,飘飞校园。丹若朱红,海棠垂丝,万千秋果斗香甜。”“墙角,那簇簇紫槐,正亲切地问候,和煦的春风。”自然风物、校园之美,皆可入诗。

在四十四中的教育理念中,读书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充分融入到大自然中,感知一草一木中蕴含的“大学问”。亲农耕、识百草,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亲自种植、管理、采摘果实并进行加工;学校也大力美化校园,打造清新、高雅、自然、和谐的诗意环境,在点点滴滴中对学生进行“成人”教育的浸润与感染。

“让我们的学生每天都有一个诗意的校园生活体验,成为有‘诗心’的人。”四十四中副校长李芳是诗性教育的追寻者和实践者,对诗育活动在校园中产生的潜移默化影响,感受尤为深刻。“不难想象,在一个充溢诗性、诗意的校园,我们的学生,在日常会呈现出一种什么精神状态?”

诗意课堂,让诗歌焕发灵动光采。将“诗性教育”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使教育的内容、过程和行为中,时时刻刻有诗的内容,也充满着诗意美感。

“《西湖七月半》中,当俗世的喧嚣渐稀渐薄,张岱‘始舣舟近岸’,赏新磨之皓月,歌重妆之山水,待东方将白则酣睡十里荷花中。这种远世俗而亲山水,远功名而近自然的生活意趣令我心悦神往。”邵静然同学站在讲台上动情地讲述着她心目中的张岱,这是1713班的一节古典文学专题赏读课。这既是四十四中学初三语文诗性课堂的惊鸿一瞥,也使“让中学生海量阅读”的目标落地有声。

打造诗意课堂、开展诗教活动,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境界,塑造本真而诗意的学生,四十四中一直在努力实践着。

在每月一次的“诗语者”活动中,学生们化身为“徐志摩”“林徽因”,自由展示和朗读自己创作的诗歌作品。“如果/从我的课本上/爬过的蜘蛛/会说话,它一定会十分生气地说/‘小伙子,你的字快要把我绊倒了’”当赵雨石同学用一本正经的表情,一字一句念出他课下创作的诗歌时,全班不禁哄堂大笑,纷纷为他的幽默诗歌语言点赞叫好。

四十四中的原创诗歌是如此不拘一格,体现出孩子自由无束的天性。在《紫槐诗语》诗集中,诗歌不单一副面孔,不限一个情调,孩子们稚嫩的笔端总是流淌出最本真的诗句。

创新载体,厚培校园诗性底蕴。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知道,教书育人必须要回答好两大命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四十四中给出的答案是——全面发展、立体成“人”。不以成绩论短长,不以分数论成败,以开展有质量的教育、有内涵的教育为终极目标。诗性教育正是通向目标的桥梁纽带,以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发展、学生健康幸福的成长为出发点。

独木不成林,诗性教育的繁育生长也是如此,必须有所凭依,才能根深叶茂,只有土壤肥沃,才能让诗歌的气象焕然一新。四十四中在艺术、体育、社会实践等方面,为师生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广阔平台,构筑起诗性教育的坚实根基。每年定期组织河北梆子合唱节、科技节、文化节;全校普及吹口风琴,先后引入骑马舞、井陉拉花作为特色课间操;开设机器人、航模、船模、车模、电子技师等40余个社团,为学生打开了多姿多彩的“第二课堂”,四十四中的成“人”教育实践在创新中不断深入,诗性教育也由此繁花璀璨。

“此刻,我正走在成长的路上,有放声欢笑,也有沉静思索,而给予我广阔舞台的,是你——我的四十四中,我心中的洛可可殿堂。”江艳丽老师在《我和我的四十四中》一诗中如此说。“科技节,丰富多彩的活动创意新奇/运动会上,飞扬的青春身影矫健/文艺汇演,是我们展示歌舞的舞台/校园画展,我们用色彩描绘青春的斑斓。”在题为《校园》的这首诗中,高文娟老师将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动人时刻都纪录在诗中。

拓展视野,打开眼界,诗歌创作就多了一个舞台,多了一份精彩。开展诗教活动,塑造阳光少年,存在于四十四中日常教育的每一个环节,“诗性教育”渗透进了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

良师引路,营造“亲其师、信其道”氛围。陶行知先生说:“校园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老师最有价值的地方是创造出自己崇拜的学生。”诗歌离不开启蒙者和引路人,四十四中一手抓引进、一手抓培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优秀教师团队,为学校充实了一批高素质专业人才,教师团队整体实力大幅提升,一批爱诗、懂诗,能写诗、写好诗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2015年起,四十四中开始招聘公费师范生。来自教育部6所直属师范院校的精英学生,现成长为四十四中诗性教育的领军人才。

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郝蕾艳老师,是四十四中三年前引进的拔尖人才。来到学校后,她连续参加了第八届、第九届的全国中学生诗会、担任校园迎新诗会主持人、进行国庆文艺汇演诗朗诵表演等,一次次富有活力和挑战的教学任务,使她迅速成长,很快就挑起了诗歌育人的大梁。郝蕾艳与学生共同创作的校园诗歌,获得了教育界专家的一致肯定。而在与诗歌并肩偕行的那些日子里,也一步步加深了她对诗性教育的感悟和思考。“在当前高呼‘效率就是第一生产力’的社会环境中,教育的功利性,目的性日益凸显,而四十四中却能轻声呼唤孩子们慢慢读诗,慢慢品诗,缓缓行矣。在我看来,这份对诗意的呵护和尊重,十分稀缺可贵。”

勃发

——熔铸传统文化内核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用“天地诗心”铸就诗和远方,四十四中的诗性教育即是明证。

“披挂里裹挟人情冷暖/唱词中道尽悲欢离合/方寸间/三五步,山河/七八句,家国”……在南京举办的第八届全国中学生诗会上,来自四十四中的双胞胎学生宋海天、宋浩天朗诵的《梆响山河》一诗,把戏曲元素充分融入到诗歌之中,用凝练精美的语句高度概括了河北梆子的地域特色,又涵括了对人生、对命运的深刻思考,获得与会专家的高度赞誉。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四十四中以诗为媒,将诗性教育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采撷最富地域特色的传统艺术并将其发扬光大,使正处于人生拔节期的学生在内心深处生长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与骄傲,从而熔铸为四十四中独特的精神内核。

5月31日,四十四中第十一届“歌唱祖国,梆响山河”合唱比赛拉开帷幕。舞台上,同学们随着唱词将起伏的情绪,外化于指尖、腾挪于脚底,在方寸之间演绎离合悲欢,将河北梆子高亢激越的唱腔、慷慨悲壮的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哎……嗨……”随着一声声韵悠扬的呼唤,操场上几百名学生手中的伞、扇、绢舞动了起来,红伞开合,手绢飞旋,绿扇绽放,学生们随着音乐跳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井陉拉花……这是石家庄四十四中学的特色课间操。

经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淬炼,四十四中的诗性教育中孕育着更为深沉的热爱,演变为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更持久力量。

“翻腕扭肩,抖落一身沧桑的风尘/鲜花满头,灿烂每个青黄不接的春秋/太平伞动,护佑风调雨顺的丰年/霸王鞭响,响彻千年历史的苍穹……”这首《舞动太行》的诗歌,专为物质文化遗产——井陉拉花“量身定做”。在抑扬顿挫的诗句中,展现了先民生活的苦难、庆祝丰收的喜悦、井陉拉花的历史渊源,以及在校园重绽生机的鲜活一幕。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是孔子对教育的理解。自古以来,诗性教育就一直承担着讽谏和教化的作用。现在,作为面向未来的教育,诗性教育也必须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从传承一项技艺到普及一种素养,亚星yaxing221对历史文脉的守护初心不渝,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一如既往,对宝贵非遗的传承渐入佳境,“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诗性教育生动局面正在形成。

回味经典、吟诵诗歌、传播诗文化,成为四十四中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漫步于美丽的校园,如同徜徉在诗歌的海洋。与此同时,四十四中也在持之以恒的诗性教育实践中,成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血脉传承。

“爬上山顶,并不是为了让世界看到你,而是让你看到整个世界。”在四十四中2019年迎新诗会上,这段诗一样的语言,生动刻画出诗性教育在校园生活中产生的深远影响。因为,站在了诗歌的高峰向远方眺望,四十四中的学生们望见了缤纷多彩的大自然、广阔无垠的世界,同样也是在诗歌的天地里,孩子们遇见了更好的自己。

在《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一书中,四十四中校长夏强这样说:生命是一种缓慢的成长历程,每一个孩子都在葱茏的生命原野中生长。我们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中,能静下心来,静待花开,这不仅仅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勇气,一种不随波逐流的勇气。教育需要这种勇气,我们将带着这种勇气继续前行。

《石家庄日报》

2019年1030日第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