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亚星yaxing221 >> 校刊 >> 2010年校刊 >> 2010年第三期>> 正文内容

2010年第三期

路在脚下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1-08-31 16:36:00 点击数:734
 

数学组 刘 超

  2009112日——7日我校一行26人赴青岛44中参加“全国讲学稿研究会”成果展示活动。此次活动共展示26节课,三个下午的专题报告,此行真是受益匪浅,现汇报如下:

  一、学习后收获:

  (一)相同的缘由不同的现状——有感于“亦师亦生、教学合一”教学改革的背景。

  青岛44中实施改革的背景是:

  1.传统教学思维仍具有强大的惯性,各种课改虽名目繁多但课堂结构并未有根本性变化。

  2.以分数为指向的苦干“蔚然成风”。

  3.教与学的关系倍显紧张。教师之间缺乏合作意识,教师个人缺少教学理论的滋养和教学方法的培训;学生的学习负担巨大,如果处理不好这种压力,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及与教师关系的紧张化。所有这些,都不利于教师的成长、学生的进步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4.学校信誉危机渐次凸显。

  我校也有类似的困惑在其中,改革方向又将是何去何从?真正成为改革拦路虎的又是什么呢?值得思考!

  (二)改革从课堂入手——有感于青岛44中的“讲学稿+三面黑板”。

  教室里设置三面黑板,为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参与和积极展示提供了平台和空间。

  督查教学细节,把握学生是课堂中心的原则。在课堂上,推出了“一、二、三、四课堂行”—— 一个主体:我的课堂我做主,学生是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积极性;“两大”:学生的参与度大,课堂密度大;“三快”:快节奏、快反馈、快评价;“四敢”:敢讲、敢想、敢做、敢质疑。

  ()效果从细节抓起——有感于青岛44中的教学五环节。

  各环节之间相互依托、相互衔接、有机结合。预习是交流展示的基础,缺乏必要的预习,其交流展示就如无本之源,同时交流展示又是培养学生能力及自信心的有效途径,是预习的提升。

  (四)成功属于集体,我在集体中成长!

  在本次学习中我有幸承担了在大会上做课的任务,面对教材不同、进度不同、时间紧迫等困难,加之我校刚使用讲学稿不足两个月,使用经验匮乏以及哪敢班门弄斧的心态,我有些退缩,这时领导的关爱,同事的鼓励使我稍有信心,备课期间赵主任与青岛44中联系,通过邮箱解决了教材问题,张主任在下班后还在帮我商定做课的节次,在初次做课很不成功的情况下,张校长的肯定使我有信心前行,数学组老师们在劳累之余帮助我出谋划策,使我对教材、学情等各方面有了较清晰的定位。因此我要说:谢谢各位领导和同事的多方帮助和关怀。

  二、收获与反思:

  1.明白了一个道理:阻挡教改视线的那片最根本的“叶子”是思想观念。

  不管是东庐中学的“讲学稿”,还是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也或是青岛44中的“讲学稿+三面黑板”,这些都不是一种方法,而是一个原则,要真正把学生解放出来。要相信每一个学生在条件成熟的时候都能够学好。

  相信通过学生的自学更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一些教改比较成功的学校的经验证明,只有真正落实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思想观念,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会更大,学习效率才会更高。

  相信通过学生的自学也可以解决后进生问题

  后进生问题在全国是个老大难问题,但东庐中学、洋思中学、青岛44中等教改成功的学校却基本不存在后进生问题。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少了,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个别辅导后进生。二是在学生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好学生无形之中帮助老师做了后进生的转化。三是后进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也有一种紧迫感,增强了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好胜心。四是这种做法培养了后进生的自学能力。

  2.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专业能力:掌握几何画板的初步操作,熟练应用数学公式编辑器,师生板书与多媒体的巧妙使用,使用讲学稿与课本的有机结合,编制出较成功的讲学稿等。

  3.困惑:学生能力的培养

  自学积极性;学习的紧迫感;竞争意识;学生的好胜心;团队意识和奉献精神;使用的年级;各学科间的配合;家长的作用。

  三、我们可以做到的是:常规工作的落实

  1.高效课堂 

  高效的“效”,首先是“效果”,其次是“效率”,根本上指的是“效益”。课堂,不要“看上去很美”,要实在的效果。

  高效的课堂不是指谁来上课,而是课该怎么上,也就是准确把握课堂的定位。课堂就是老老实实贯彻教学要求,强调教学内容重在“双基”。比如教学难度按照721划分,课堂要关注的重点就是那个“7”,瞄准的主要对象是中下等学生,甚至最后几名学生。“40分钟效益的衡量标准,决不是教师在40分钟里教给了学生多少,而应该是教会了学生多少,学生已掌握了多少。当我们无法“照顾到每一个学生”时,那我们就去照顾普通学生,尤其是后进生。

  “要么不讲,讲就要讲到位,讲通。”“每一点都是一知半解,讲100遍也是没用的。”否则就成了我们在课堂上不断地制造差生了。

  2.加强过程监控

  “讲学稿”可概括为“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在执行过程中,要注意到对备课过程的管理。从课题的分工、学情分析、初稿的制定,到科组活动时的研讨以及最后定稿,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教师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来对待。如果初稿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集体研讨又流于形式,则产生的“讲学稿”会成为人人也不愿用的“垃圾”,不仅对教师专业发展不利,而且也害了学生,给学校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所以有必要建立由教师——备课组长——年级负责人——学生,“四位一体”的把关和评价机制,使产生的每一张“讲学稿”都是精品。

  3.注重分层导学

  “讲学稿”的最大特点是资源共享,有效统一,如何将这种“统一”的“讲学稿”多元化,从而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如果做到了,就是一种超越和升华。我们在执行过程中,针对我们的实际,采取了多种手段,如一份“讲学稿”标注不同层次,类似考卷中的“附加题”,有能力的学生可以继续深入学习,基础弱一点的学生可完成基础过关内容。另外一种形式就是备多份“讲学稿”,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讲学稿”,这种方式效果要好一些。

  对一所刚合并的巨型学校,在磨合期与过渡期内,采取一种相对统一的教学方式,对稳定教学质量是非常有帮助的,实践也将证明这一点。俗话说“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只要我们想做好,就一定可以,因为“路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