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亚星yaxing221 >> 校刊 >> 2019年校刊 >> 2019年第三期>> 正文内容

2019年第三期

打开另一扇窗,用课题提升自我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0-01-13 13:44:15 点击数:28660


——从应然到实然研修心得

高二历史组 高筠英

2019年7月17日,我参加了为期一天的我校进阶培训——校本课题研究。虽然时间短,但也有很大收获。正逢暑假,但老师们没有抱怨,热情很高,积极准备,踊跃发言,李芳副校长也做了精心地安排,高屋建瓴,统领全局,不时有精彩的点评。通过这次培训看到了我校老师严谨的治学风貌,乐观进取的研修态度,接地气有成效的课改成果,课堂教学的独到见解,仗义直言直面问题, 相信在学校领导的带领下,通过业务培训,对我校教师的专业成长会有很大提升。下面结合个人情况略一总结:

一、本次培训主要是针对校本课题研究。自我评价我对课题还是略有了解,之前我主持过一个区级课题,参加过一个省级立项课题,都已按时解题,并获得不同的奖项。这次我报的课题是《三苏文化 味道栾城》,这也是多年来我想整理一下关于乡土历史的一个切入点。乡土历史,或者关于民俗学方面的研究,我一直抱有很大的兴趣,也做了一些收集,但总感觉资料有限,时间有限,能力有限。这次从一个小切口三苏文化入手,介绍三苏和栾城的渊源,挖掘三苏文化的当代意义,感觉自己选对了题材,希望再接再厉,争取最后以校本课程的方式,真正给学生上2节有价值的选修课,让学生了解三苏,了解栾城,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彰显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尤其是家国情怀。

二、印象最深刻的是李庆敏老师的《“师生共读,亲子共读”怎样提升初一学生的阅读能力》课题。

李老师针对初一新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通过阅读创造性地提高了学生自学英语的能力,经过本次期末考试和2019年中考真题演练,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李老师自设表格对学生升入初一前阅读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分成三个层次,对不同的学生日常教学中施以不同的教法和要求,使他们均有所长,做最好的自己。李老师真是一位有爱心的老师,作为一个班主任,不仅重视英语,还对语文、历史等学科均通过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在班级阅读上分若干期,每一期阅读内容有所侧重,如第一套书中推荐的是《自己可以练出来》《管好自己就能飞》《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等,第二套书中侧重历史类,如中国历史系列《传说时代夏商西周》,和课本对照阅读共10本,第三套书文学类其他类,如《古文观止》《孙子兵法》,这些图文并茂式的图书,很受学生欢迎,拓展了知识,提高了阅读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了家国情怀,效果非常好。从李老师身上我看到了做一个老师容易,真正做一个好老师,一个负责任的老师,一个持之以恒有爱心的老师真不容易,教育看似简单,里面的学问、方法可以细化、值得琢磨的东西太多了。向李老师学习!

三、本次研修主题是校本研究。我感觉有些老师的题目没有突出”校本”,而是泛泛提出了一些教学问题、教学方法。如很多老师都提出“问题教学法”。这样的课题太大,不好操作,目标也不明确,针对性不强。对课题研究,苏艳丽老师进行了点评,切身说法,讲了做课题研究的一些基本做法,商颖慧老师提出了小切口大智慧高理论四重合作。总结的非常到位,体现了我们四十四中老师的智慧引领。

四、课题研究实质体现的是一个老师的教研水平。正像李芳副校长总结的那样,如果实践教学中一个教学方法上总是出现问题,那就需要从理论上去突破,多读一些教育理论的书,能帮我们拨开乌云见晴天。校本课题没有那么高不可攀,所研究的都是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问题即是教研,问题就是课题,树立问题意识,在教学中出现了什么难以解决的问题,就可以作为课题加以研究突破,可以是教学中一些学科知识的梳理,某一教学片断的汇总,可以是对某一课导入的若干种方式方法,也可以是某一学科初高中的衔接、题库的建立、思维导图的构建等等,只要做成学科的体系化、系统化就是课题成果。这些都是技术层次的具体操作,离我们很近,只要我们善于整理、持之以恒就可以。相信通过课题引领教研,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不浮夸,不做作,质朴厚道做学问,我们四十四中老师的专业成长会上一个大台阶。

课题研究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高中新课程新高考正在推行,3+1+2模式已经开启,相信自己,不忘初心,用一颗砥砺前行的不老之心,在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涯中,给自己给学生给学校一份满意的答卷。

21世纪,面对日新月异和日趋复杂的教育环境,随着高考新一轮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的个人素养的提高和职业的长远规划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职业专业度的不可替代性怎么才能在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呈现出来,是值得每一个教育人深思的问题。通过本次教研,我也深知自己的短板,如不善通过写作交流等进行反思提炼,平时想得多,落实的少,很多流于了形式,时间长了所剩无几。希望通过本次教研警醒自己,克服惰性,勤于动手,善于思考,落于课堂,师生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