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亚星yaxing221 >> 科研 >> 教育论文>> 正文内容

教育论文

掬一捧清泉,润数颗心灵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5-05-15 09:42:00 点击数:1095
 

                                                                                                                               初三语文组 李 赏

每天,在紧张的工作之余,阅读几页《给教师的建议》是一种享受,也正是反省自己工作的大好契机。这本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教育经典,犹如指路明灯,照亮我前行的路。在阅读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

一、做学困生的良师益友

每个班里都有几个特殊学生,他们在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方面与其它同学都有一定的差距,表现相对落后,我们称之为“学困生”。作为班主任大家都会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到他们的身上,但是有时收效甚微。“学困生”虽然在班级中人数不多,班主任如果放弃不管,又会使大部分同学受到影响,进而导致全班班风乱,成绩低。因此帮助教育好这些“学困生”,促使“学困生”的转化,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本书中有大量如何教育学困生的内容,读后受益匪浅。

首先教师要和学困生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础,即要关爱和尊重他们。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我们的崇高的使命就在于:要使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选择这样一条生活道路和这样一种专业,它不仅是供给他一块够吃的面包,而且能给予他生活的欢乐,给予他一种自尊感。”教师热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基础,要特别关爱“学困生”,因为他们更渴望得到关爱,所以教师要用爱心教育转化“学困生”。如果老师能对他们说上几句贴心话,鼓励的话,那么他们也会对老师产生亲近感。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当一个“学困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观察和体验到教师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怀和谆谆教导,完全是为了自己健康成长的时候,就会由尊重教师、对教师产生感情并转化到乐意听从教师讲道理,努力把教师的要求化为自己的行动。当达到这一效果时,后续的工作就会迎刃而解。我班的郭同学,成绩不好,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经常不完成作业。但是我发现郭同学的品质很好,于是,在一天放学的时候,我让他留下,帮老师一起关教室的窗户。我表扬他做事很仔细,并对他说:“你看,每天下午放学有好多琐碎的事,老师有时候就忘了,你每天放学后,负责把教室和楼道的窗户都关好,再走,好吗?”他答应了。正好借助每天下午放学的几分钟,我跟他闲聊天,表扬他每天的点滴进步,鼓励他好好学习,不要辜负家长对他的期望。这次期中考试,尽管他的总成绩不高,但是他的数学成绩考了102分。我又以此为契机,在班内大力表扬,再次树立了他的信心。

其次,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到了初中阶段,学生学习困难,原因是多方面的。既然已经到了初中阶段,我们就不能一味追溯到小学,埋怨小学老师的过错。有些能力应该在小学就形成的,但学生到了初中还不具备,初中教师应当与家长配合好,逐渐提高学生的能力,争取有明显进步。《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谈到了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一般我们会认为,要减轻学困生的学习,只有把他们的脑力劳动的范围压缩到最低限度,只读教科书就行了,不要去读其他的什么东西,以免分心。其实,这种意见是完全错误的。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困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借助阅读发展学生的智力,他们读书越多,他们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越活跃。我校图书馆对全体学生开放,我鼓励学生借阅不同领域的书籍,来增加阅读量,拓展知识面。我班还设立了图书角,学生们将自己的书籍带来互相传阅,资源共享。除了告诫学生要多阅读,还要给家长讲明阅读的重要性,同时家长必须配合,在家庭中营造一种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和教育。学困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和不恰当的学习方法是桎梏学生不能进步的枷锁。步入初中以后,我将我班的四名特殊学生编成竞争小组,让他们从思想上产生紧迫感,由小学时的被动学习,基本转化为“我要学习”。然后再找四名成绩好的同学,形成“一帮一”互助组。期中考试之后,郭同学战胜了两名竞争对手,数学成绩达到了优分率,初见成效。

转化“学困生”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在转化过程中,“学困生”会故态萌发,出现多次反复,是一种正常现象。教师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遵循教育规律,“反复抓,抓反复”,因势利导,争取使“学困生”有所进步。

二、做自己的思想引领者

一个真正的老师应如何给自己定位,本书中关于教育的理论与事例相结合,体会与方法互渗透,这些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遍地阅读、品味。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训练、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寻求答案。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可能有的老师又要抱怨“哪有读书的时间呀?”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会有的。”假期里我读了《与优秀教师同行》一书,其中优秀教师常剑在《逼出教师专业成长的精彩》一文中谈到:“逼”字,是长了脚的“一口田”。“一口田”旁边有神的保佑,就是“福”。“一口田”上面加个屋顶,表示有房有田,就是“富”。一切成功皆与“逼”字有缘。教师只有敢于“逼”、善于“逼”自己,才能超越自己、走向成功。有这样一则外国谚语:如果你想翻墙,那么请先把你的帽子扔过去。意思是说,当你想翻过一道很高很高的墙,你把帽子扔过去了,这样就会想方设法翻过去。因为你的帽子在那边,你已经别无选择了。综观国内外教育名家的成长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不仅“逼”自己专心于每天的日常教学事务,细心观察与思考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认真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专著,同时还“逼”自己把所思、所得写出来与同行探讨,再兼收并蓄同行与读者的不同观点,逐步完善并形成自己的一套教育理论。想一想自己也曾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己,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懈怡的最好理由。摒弃思想中贪于安逸、不思进取的惰性,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逼一逼自己,可能会发现自己身上蕴藏着丰富的潜力;逼一逼自己,可能会发现自己也会创造许多意想不到的奇迹。

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真是无地自容。怎样将语文课上得具有语文味?怎样更能吸引学生?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是思考的太少。多数时候还仅仅停留在将知识“转达”给学生的阶段。殊不知,长此以往,学生会逐渐丧失对语文的兴趣,教学质量自然就会落后。读到“提高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一节时,感悟颇多。

我们要做一名专业知识扎实而又博学多才的老师。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修养乃是教师劳动修养的一面镜子。在上课时,教师不仅要注意自己的关于本门学科的思路,而且要注意到学生。如果教师到了面对学生的时候才来挑选正确表达思想的词句,而且有时候还说得词不达意,那么学生就要费很大的劲来领会所讲的东西,做不到透彻地理解。教师知道的东西应当比他要讲给学生的东西多10倍、20倍,这样,他在上课时的语言就会运用自如,学生感知这些信息就不太费力,这时,处于教师注意中心的就不是自己的讲述,而是学生的思维情况。

我们要做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善于提高课堂趣味的教师。这里所说的“趣味”,不是一般的低级趣味,而是一种来自于创造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发现他那独一无二的创造性劳动的源泉,帮助每一个人大开眼界看到自己,使他看见、理解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人类自豪感的火花,从而成为一个精神上坚强的人,成为维护自己尊严的不可战胜的战士。”学生有一种喜欢用“思维的眼光”把握大量事实的需要,教师应当满足这种需要。对学生来说,如果他不能体验到自己思考的自豪感,那么他就不高兴进行脑力劳动。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培养学生养成从事紧张而又快乐的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习惯,在那些各种思想相互交叉、纠缠、碰撞的“交集点”上,启发并监视学生的脑力劳动,使他们能够在这样的劳动中由于激动和自豪而快乐地战栗。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成立各种的活动小组,力求每一个小组都能够显示自己的特长和个性,并且能够在活动中,设法使理论知识成为组员进行创造、解决各种智力任务和劳动任务的主要刺激。努力追求教学的“趣味”,是追求真知识的必然途径。关于什么样的知识才是真知识,苏霍姆林斯基解释的相当透彻,他认为,只有当知识成为精神生活的因素,占据人的思想,激发人的兴趣时,才能称之为真知识。所以,教学没有学生的绝对参与,没有学生的自主活动,没有触动学生精神、思想和兴趣的创造,就不是真正的教学。如果只是让学生记诵别人的思想,而不创造自己的思想,那么学生就会采取漠不关心和不易接受的态度,这样哪里还会有真正的教学存在呢?

《给教师的建议》如一泓清泉,时时滋润我的心灵。我不断地反思自己,提醒自己要把这些宝贵的经验转化成自己的工作方法,应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浸润数颗求知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