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文章主问题,找准课堂切入点
巧设文章主问题,找准课堂切入点
——开启语文课堂的金钥匙
语文组 李 珊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指的是对课文阅读能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作用的提问或问题,也可以说,“主问题”就是语文阅读教学中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的重要的提问或问题。
—余映潮
目前,提问过多、过细、过碎是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一大弊病。而“主问题”是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重要问题、中心问题或关键问题进行研读、分析、品味,相对于成串的“连问”、简单应答的“碎问”以及对学生随意的“追问”而言,它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优势。
抓住了文章的“主问题”,也就等于找准了课堂的切入点。语文课堂教学就如写文章,课堂切入点就如文章的开头,要新颖、独到,有感染力,有吸引力,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于无疑处激疑,于活动中研读,于争议处发问,于细微中见神奇,这些都是设置课堂主问题,选准文章切入点应注意的地方。
巧设“主问题”,首先,要求教师对课文文本要通观全局,有全面整体的思考和精准的把握,要有细致深入的研读和独到新颖的见解。其次,要求教师要学会逆向思维,发散思维,主问题的设计不仅要体现“主”,更要突出“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要求教师要围绕“主问题”,巧设语文课堂活动,以活动营造氛围,以活动激活课堂,以活动带动文本的研读,以活动引发学生的思考。下面结合文本,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最后一课》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一篇经典文章,这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而被读者喜爱。小说在艺术上的特色之一就是巧妙的叙述视角。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小弗朗士作为主人公,通过他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他的心理变化,间接地写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所以大多数教师讲这一课时,都会从分析小弗朗士切入课文,研读文本。首先分析小弗朗士的人物形象,分析课前、课中小弗朗士的情感变化,以小弗朗士的感情变化来折射法国阿尔萨斯人民的爱国情怀。这样的切入角度有助于学生了解小弗朗士的感情变化,但是这样一来,对
再如《列夫·托尔斯泰》一课,文中集中描写了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文章先抑后扬,通过他的肖像描写刻画了他的内心世界。全文大段大段的肖像描写,很容易让学生迷失在大量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中,从而影响了对文章中心的领会和把握。如果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设计这样一个主问题:“你认为列夫·托尔斯泰是丑还是美?请从文中找根据。”通过学生的研读、讨论和展示,文章以丑衬美从而彰显其美的写作方法凸显,列夫·托尔斯泰的高贵品质透过他的肖像也展现在学生面前。可谓窥一斑而知全豹,以点带面,化繁为简,有效地简化了教学头绪,使教学内容于单纯之中表现出丰满,于明晰之中透露出细腻,有效地凸现出课文内涵的最佳信息。
《再塑生命》一课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时间按计划仅有一课时,但课文篇幅较长,如何能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让学生对海伦·凯勒的坚强执着,不在命运面前低头的精神和莎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巧设文章主问题,找准课堂切入点,无疑是开启语文课堂的一把金钥匙。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多角度研读课文的基础上,提炼出理解文本的关键问题,并把讨论、解决它或它们作为中心目标,使语言、篇章等方面的学习都成为达到中心目标的过程或手段。同时在围绕这个中心问题的讨论中,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课文的每一处,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实践活动的主体,这必将会促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实现高效课堂、“生”动课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