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亚星yaxing221 >> 科研 >> 教育论文>> 正文内容

教育论文

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1-07-12 09:55:00 点击数:727
 

【摘要】学生厌学是个普遍问题。在每个学校、每个班、每种课堂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厌学的学生。对地理课来讲,这更是个棘手的问题。本人从三个大方面来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一是转变教育理念,高度尊重学生。教育理念遵循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尊重人的生命规律,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教师的角色要发生转变,做火柴不做蜡烛,做农夫不做园丁,让学生成为课堂舞台的主角。二是引领学习过程,倡导快乐学习。乐学的基础是要设计好学的地理课。主要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实施、问题的设置三个方面来阐述。三是贯穿情感教育,提升学生素养。通过每节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落实,强化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提高学生自身素养。

【关键词】厌学问题;生本教育;乐学

 辗转过几个学校,也教过各种程度的学生,那种明亮的、渴求知识的眼神会令老师兴奋、难以忘怀,但这样的眼神是那么难得,很多时候看到的都是黯然、缺乏生机与活力、没有欲望的眼神。的确,不管在什么样的班里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厌学的学生。他们当中有的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缺乏学习动力,稀里糊涂地过日子;也有的是对学习比较功利,对地理这样的小学科从心里面比较轻视等等。出现这样的问题固然和社会、家庭等大环境有关,但也和我们学校的教育有关。我反思、审视自己十几年的地理教学,把做得成功的地方以及需要今后努力的方面都汇集起来,梳理出一个清晰的思路,给自己今后的教学一个好的指导,同时也是为了那些令人遗憾的眼神,希望我能凭借自己的力量,多去点燃一些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使那些黯然的眼神重新焕发生气。

  一、             转变教育理念 , 高度尊重学生

 去年我有幸接触到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思想,所谓的“生本教育”就是一种教育理念,它没有什么固定的教育模式可以去遵循,教无定法,最理想的教育方式是无为而无所不为,不教而教。而做好“生本教育”的前提是一定要更新教育理念,尊重人的生命规律,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相信学生的自然机能,把学习权利还给学生。转变理念之一,教师的角色必须发生转变。做“火柴”不做“蜡烛”。教师不是只有燃烧、牺牲了自己才能成就学生,相反,教师做点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火柴更为重要。做“农夫”不做“园丁”。农夫疏松土壤,兴修水利,让植物自行生长,而园丁按照要求修剪植物的根叶,甚至使用化肥、农药、生物技术等,控制和改变植物的生长。就是说教师要关心、帮助、引导学生的成长,而不要压抑、强制学生的成长;转变理念之二,学生的角色必须发生转变。学生才真正是课堂舞台上的主角,教师只是搭台者、组织者。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有如下两点感悟:

 1、耐心、安静的心态最重要。“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她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扎好,用她5岁的手指。”龙应台女士的话写出了我的心声,一个教师需要用这样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个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朵花,花开的时间有早有晚,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耐下心来,静等花开。知道了这点,我们就知道了如何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就会微笑着而不是皱着眉头去对待那些虽然你说了很多遍但是仍然听不懂的学生。

 2、要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课堂是学生展示的舞台,而小组活动则是学生参与、展示的最好形式。鉴于此,在地理课堂中,一定要注意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每节课的活动设计不在多,但一定要活动得深入、到位,保证小组的每个同学都能参与其中。

 二、引领学习过程,  倡导快乐学习

 韩愈治学名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可谓是人人皆知。一个“苦”字诠释了我国很多人对读书学习的心态。但这个“苦”字不应该成为我们今天引领学生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最高境界应是快乐,是那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因而在学习上我们要注意引领学生变“苦”为“乐”,不断使学生努力学习的意志行为上升为一种潜意识、自发的行为,让学生真正能从学习这个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快乐。要达到这种理想的境界,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多下工夫,设计学生好学的地理。

 1、所选教学内容要能体现学科价值。地理学科与学生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因而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内容不一定完全按照课本,要学会取舍,敢于从生活中拿来,树立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地理学科对自己生活与发展的指导意义。如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的更替,这部分是个难点,很多学生在这犯糊涂。在这我引入了我国劳动人民总结出的二十四节气歌,让学生明白,这二十四个节气就是地球公转运动的真实写照,从而明白了地球公转图中的四个位置只不过是二十四节气中其中的四个节气。

 2、该放手时须放手。地理课上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学生以学习的权利,所选取的教学方法要不断创新,本着全面依靠学生的原则,学生自己能做到的,要敢于放手,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动手来完成对知识的嫁接。比如对地图三要素的讲授,我设计的活动是要求每个小组画出一张教室的平面图,学生在自己动手绘图中理解了什么是地图的三要素。

 3、问题的设置要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太直白的问题学生没有兴趣去想,太深奥的问题学生又无从下手,所以在问题的设置上要多动些脑子,可以由表及里,层层递进,拓展出一定的宽度和深度来,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如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讲授中,我提出了一些这样的问题:黑种人有什么样的体貌特征?这种体貌特征是怎样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的?为什么在美国、巴西等国家也出现了很多黑人?长期的殖民统治除了对黑色人种影响以外,对非洲国家的经济有怎样的影响?现在非洲国家的发展正面临哪些问题?如何克服、解决这些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可以说环环相扣,引领学生由浅到深的思考。这样的教学效果感觉还是不错。

 三、贯穿情感教育  ,提升学生素养

 初中生在心智等很多方面,都还不成熟。在对事物的判断上,有时难免会出现偏差。我们教师要多从正面做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每节课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定要真正落实到教学过程中。

 在讲世界地理时,通过分析一些国家的自然、经济、人文等特征,使学生认识到这些国家(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既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同时也有一些思想意识形态和做法是我们应该摒弃的。我们要学会用辨证的、全面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国外的月亮也不都是圆的。以此教育学生要提升自身素质,提高对事物的分辨能力。地理课中,还有很多爱国主义素材,我们都可以贯穿其中,强化学生对国家和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林格.教育是没有用的[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