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亚星yaxing221 >> 信息 >> 推荐文章>> 正文内容

推荐文章

培养自信豪迈的中国人:立德树人的当代使命及其实现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1-07-27 17:45:33 点击数:718

刘铁芳  王晖

2 0 1 2年 党 的 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把立德树 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 0 1 7年党的十九大报 告 中 再 次 明 确 提 出 “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 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一方面彰显了我国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新认识和新突破,另一方面也对 新形势下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教育问 题作出了针对性的重要指示。

“立德树人” 的表述不仅反映了新形势下我国 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是教育回归其本真的要求。赫 尔 巴 特 在 《论对世界之审美描述是教育的首要工作》 一文开篇中说道:“我们可以 将教育一的任务和全部的任务概括为这样一个 概念:道德。”这一判断基于以下两项要求:道德应当被认为是个体成人的最高目标;零散的教育工作必须通过一个主导性目标整合为一项整体工 作。这两项要求从而也就从教育的本质属性出发, 将 “立德” 和 “树人”结合了起来。

“立德树人” 的 中 心问题乃是价值问题,其关键在于对当前我国学校教育目标的确立和自 觉 ,进而引领学生发展、提振学校精神、凝聚各种教育力量、提 升 教 育 理 论 与 实 践 的 视 野 与 格 局 。当前学校教育一方面为学生培养了多种多样的素质,但这种素质发展还需要得到总体的整合 ,通过一个根本性的价值目标赋予其统一的灵魂 ,由此整体地提升青少年的成长境界。而要确 立 “立德树人” 根 本 性 的 价 值 目 标 ,必须切实 理解当前国家发展和时代精神的深层需要,着力 放宽眼界,以大视野、大 气 魄 、大格局来深刻认识新时代我国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这是推进我国学校教育改革走向深化的基础性也是关键性 任务。

、培 :立德树人的当代使命

“德” 就其本质而言,绝非某种孤立的、强 制的行为标准,而是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状态的表述。每一个道德问题总是包含着一个问题的两个面相:个体对于社会而言意味着什么?社会对 于个体而言意味着什么?所谓 “国无德不兴,人 无德不立”,“德”对于国家和个人的提振乃是相互性的。因此, “德” 的教育要贯穿党的教育方针 ,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同时帮助个体寻找到幸福生活的精神依托,也即帮助个人超越个体生存层面,上升到民族国家层面,并在个体与社会历史文化的积极互动中找到生活的意义源泉。

“德” 的内涵把握与时代精神为基本出发点 ,从积极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出发,我们将立德树人落实到学校的具体教育目标表述为“培养自信豪迈的中国人”。这是因为:一方面,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并非抽象的人和抽象的人性,而总是面向生长与生活在一定时空背景之中的人,教育 需要一般性地回到具体时空和具体场域的人中, 才能够把握自身的目的;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已经进人必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的新阶段、新 时 期 ,重建个体之于民族、国家 的精神认同成为当前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新基点。

“自信”,最为关键的是个体立足于民 族 、国家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之上的生命自信。 2 0 1 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创造性地拓展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 “三个自信”谱 系 ,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 路 自 信 、文 化 自 信 的 “四个 自信”。其中, “文化自信”作为新扩展的一条, 要求激发党和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实际上是作为 制度自信、理 论 自 信 、道路自信的内在支持。因 此 ,“自信豪迈的中国人” 的 “自信”,最为关键的是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也即以中国人取法天地 、自强不息、积 极 有 为 、允执厥中的生命姿态为范型,塑造学生蓬勃、沛然的生命气象与健全的文化人格。这里的核心,就是我们的教育要旗帜鲜明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豪迈”,也就是培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培养能够切实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 的时代新人,这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能够基于对中华民族历史天命的整体性自觉,在体认与阐释民族历史的过程中传承民族精神,在开放性地面对现代社会中创造性地转化民族传统,由此保持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的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同时能够引导青少年学生积极进取,具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能力。新时代的学校教育必须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最终指向,努力培养具有才智和担当以实现中国梦的人才,由此切实地提升今日教育的内在格局。不仅如此,豪迈乃是我们进人世界的基本姿态,还需要涉及个体的实践能力问题,或者说豪迈的人格最终体现为个体在现实中勇于担当而又有能力担当的精神

气魄。切实地提升青少年的知识素养、创造个性与综合实践能力,积 、开拓创新,这就是豪迈人格的基本实践形态。

所谓 “中国人”,并非自然 -地理意义上的中国人,而是生长在或者血脉维系在中国大地之上,拥有中华民族价值根源的“文化-生命意义上的中国人”,其着力所要培养的“中国人” 不是外在的家国身份规定,而是内在的生命内涵甄定 ,强调在中华文化的背景中带出个体成人的基本样态 ,是社 会 主 义 事 业 建 设 者 与 接 班人的 自觉统一 。 “中国人” 可以 从 两 个 维 度 来 看 ,一 是族类生命的维度,二是历史文化的维度。就族类生命的维度而言,“中国人” 意味着个体尽可能地超越孤立的自我,进人更宽广的族类生存视域之中。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存在,个体天然就处在社会之中,个体作为自然人的成长总是伴随着某种社会性的潜移默化的浸染,在其中扩展、提升自我生命的内涵,提升自我生 命的价值感与尊严感 ,并 在 实 际 社 会 交 往 中 获 得 相 互 的 尊 重 和 信 任 ,达 成 彼 此 的 激 励 与 认 同 。因 此 , “立德树人 ” 的 教 育 意 味 着 培 育 个 体 生 命 的 “家 园 感 ”和 “亲情感”,扎 根 中 国 大 地 ,秉持个体向着族类生命共同体乃至于人类文明整体的开放性,帮助学生恰切地活在现实他人之中,认同与接纳周遭同辈,同时活在代际他人之中,由此获得生命传承的使命感与历史感。

就历史文化的维度而言,“中国人”意味着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自觉,并在其中获得自我身份的认同与确证。文化是一个群体的生活要素和价值观念的核心体现,中国人的生命自信关键是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中国道路是从中华文明里面走出来的,没有中华文明也不会有中国道路。中华文明是我们的根本、根 脉 、根 基 ,是我们的底蕴、底色、底 细 ,这 就 好 像 一 棵 大 树 ,它长再高 ,影子再长,根都要在土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发展,道 路 再 拓 展 ,它 的 根 也 要 它 在 土 里 ,这 个 根 就 是 我 们 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中 华 文 明 , 它是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沃土。”因此,立德树人的教育必须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观照青少年的成长,培育其文化认同与自觉,让优秀传统 文化的精神与魅力生动地呈现在年轻一代自信豪迈的生命形态中。

“自信豪迈的中国人”这一规定还必须能够帮助学生个体将民族精神与现代素养相融合,从而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今天的教育一 方 面 需 要 积 极 地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把握前进的方向;另一方面,又需要坚实地回返我们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以联结我们自己的本根。如何融合传统与现代,面对传承与革新,这 是 中 国 自 “五四运动” 以来的百年命题。保守、被动传承的传统是没有生命活力的,只有开放的创造则是表面化与缺乏内在整合性的。因此 ,“传统并非僵死的过去,而正是当下活生生的传承与创造的统一,或者说传统就是生动地创生着的当下,真正的传统恰恰体现的是保守与开放、 传承与创造、过去与未来的辩证合一。”

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最终必须归结到人的培养和教育中。所 “斯文在兹”,只 有 “人” 才是活着的传统,是传统在今天的承载者与实践者,教育通过文化传统激活学生的精神生命,也经由学生来广吸博纳、活化传统。因此,教育在适应日益加快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同时,不能遮蔽自身的传承文化 和 精 神 的 功 能 ,就 像 《礼 记 ? 大 学 》 所 说 : “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个体的日新日进与创造发展归根结底需要扎根于自身的存在意识与文化根基之中,而不是盲目地赶潮流、求变化。总而言之 ,今日之教 育 应 当 切 实 地 站 在 古 今 中 西 之 际 ,在积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同时,创造性地理解传统、解 释 传 统 、激 活 传 统 ,在此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我们自身,认 识 我 们 的 本 根 , 明晰我们的目标与方向,让我们更好地从此时此地找到通达现代化、通 达 世 界 、通达未来的合理 路径。

综合起来,从 “自信”着力体现的是青少年如何做社会主义的接 班人,“豪迈” 主要体现的是青少年如何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培 养 “自信豪迈的中国人”正是把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置于中国大地之上,置于中华民族悠远的历史文化传统之中,置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与未来之中,让 个 体 乐 于 担当 、勇于担当而且有能力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使命。

、有 、有 、有 人的理性追求

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努力担当时代主题 、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目标出发,我们提出立德树人落实在学校教育之中,就是要培养自信豪迈的中国人。接下来,我们再进一步分解自信豪迈中国人的具体目标体系,为学校教育的具体工作提供切实的引导。“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对我国教育培养什么样人的政治和经济的基本方向规定,而在此基础上,教育还需要面向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 的文化需求。因此我 们 从 政 治 、经 济 、文化三个层面来看待 何 谓 “培养自信豪迈的中国人”:从思想政治层面看,是 要 培 养 学 生 的 “国家认同”,这是立德树人教育的基本前提;从经济层面看,是要培 养 学 生 的 “劳动生产能力”,这是立德树人教育的物质条件;从文化层面看,是 要 培 养 能 够 “创造和享受文明、幸福的中国人”,这是教育面向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内在需要。总的来说,“立德树人” 的教育从其实践层面而言,就是要培养精神上有魂、实践 上 有 能 、文化上有根的自信豪迈的中国人。

(一)“国 家 认 同 ” 的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目 标 :精 神上有魂

立德树人的教育从政治之维看,是要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以此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这其中最为核心的是“国家认同”。国家认同乃 是 “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那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怎样一个国家” 的心灵性活动,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基于对共同的历史传统、伦理价值规范以及无数集体记忆的分享而形成的对国家的身份感和归属感,它是维系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纽带。 2 0 1 8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

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 因此 ,培养学生对党的领导和国家发展道路的拥护和认同,始终是教育的首要目标。按照亚里士多德所说:“人类在本性上,也正

是一个政治动物,凡人由于本性或由于偶然而不归属于任何城邦的,他如果不是一个鄙夫,那就是一位超人。”世界不存在抽象意义上的人,人之为人总是在特定时代与族群中得到形塑,获得自我存在内涵之特殊规定。因此,国家认同的本质亦是一种身份认同,是个体的自我身份构建和社会角色归属感的获致,并最终使国家视域成为自我建构和自身规定的一部分,从而个体始终生活在与国家切实的生命关联之中。

国家认同的基本形式是爱国和致力于国家完善的愿望, “国家认同需要教育的深度介人”。 教育首先需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将国家认同融会为学生的自我规定,唤起个体置身民族国家的内在价值感与生命意识。其后,教育将帮助学生从这种自我规定性中,生长出致力于国家完善的愿望与担当,致力于溯本追源,阐释、理解和创造性地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传统和价值意识,这种担当进而成为个体自我完善的中心所在。最后,“国家认同”还要求个体以开放、创新的眼光看待世界,广吸博纳其他民族优秀文化资源,以中国人的方式通达世界,不断为人类和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二)“允 能 ” “乐业” 的 经 济 教 育 目 标 :实践上有能

从经济角度看,立德树人的教育乃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经济事业的建设者,全身心投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致力于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中。 “允能”和 “乐业”分 别 取 自 张 伯 苓 “允公允能” 和 《老子》 “安其居,乐其业” 两句话,以表示个体职业能力和职业精神的统一。这一教育目标包括两个方面:一 是 培 养 “允能者”,具备现代化的科学知识、工作技能和社会素养;二是培养学生使之能够安顿现实的身心,具备艰苦真诚、乐群敬业的劳动品质,将来进人工作岗位能获得生活的价值感和意义感,从而作为服务和改造社会的一分子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体事业中。“乐业”建立在个体具备良好职业能力的基础上, 是 “允能” 的综合实践与主体性提升。

具体而言,教育首先要帮助学生掌握谋生的知识与技能,具备参与社会实践与交往的基本素养 ,同时培养其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其次,要培养其综合运用自身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也即发现和解决复杂情境中实践问题的能力 ,同时葆有一定的创新活力,能够积极地在工作中谋求创新。最 ,是要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力,使之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今天的社会处在一个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不断变革的时代,只有具备终身学习和持续反思能力,才能够不断地适应当今世界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三) “创 造 和 享 受 文 明 幸 福 ” 的文化教育目标 :文化上有根

随着社会发展的重心转向为人民的幸福,“人 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认识新时代学校教育 的立足点之一,那 么 ,“立德树人” 的教育所要培养的就不仅是能够“创造文明幸福”,而且还要能够 “享受文明幸福” 的人,也即增强公民的整体福祉,拓展公民的文化精神世界的维度,以在教育领域充分体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要求和人本理念,致力于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统一。因此 ,立德树人的文化教育目标,乃 是 培 养 “素质全面发展、能够创造和享受文明幸福的文化创造者”,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具体而言,教育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历史 、文化和艺术教育,致力于建构个体宏大的历史感受与丰盈的情感体验。其 ,要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尤其 、鉴 创作文学、艺术作品的兴趣,以丰富其精神世界。过去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落后,国家发展致力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也导致社会中功利价值观的盛行,因此,如何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并引导个体从物质享乐走向精神性享乐,是新时文化教育的重要命题。最后,教育要努力将个体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联系起来, 由此个体逐渐拓展自身的生命境界,最终涵养出自信、豪迈的精神气魄。

、情 怀 、认 、责 人的教育路径

培养自信豪迈的中国人乃是一个过程,我们需 “教 育 性 ” 的 要 求 出 发 ,基 于 学 生 个 体身心发展规律,构建起小学、中学、大学等普通教育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寻求立德树人整体目标在个体发展历程中的实现体系。个体成长始终是一个整体,这 意 味 着 个 体 发 展 与 教 育 的 包 容 性 ,但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侧重。从学生成长基本 序列看,自信豪迈中国人的培育在个体发展中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 —是审美化阶段,主要从日常感知与情感体验的层面,初步确立个体与周遭事物、他 人 、社会和国家的生命联系;二是理智化阶段,主要是理智认识层面,形成对人类各项事务、各 个 学 科 和 世 界 整 体 的 知 识 性 理 解 ; 三是道德化层面,主要是学生道德性格与行为原则的形成,并 探 寻 自 我 存 在 的 文 化 与 历 史 根 基 , 深切地意识到自我生命与国家、民 族 、社会的根 本 性 联 系 ,从 而 切 实 地 形 成 国 家 认 可 与 时 代 担当。

(一)  :培育家国情怀

尚待启蒙的儿童的基本特征是自然而感性的,儿童教育的早期阶段以身体存在为教育展开的本 体依据,以情感发展和审美体验为教育的主要逻 。这是因为人总是先行地“在世界之中”,与周围 世 界 照 面 的 “物” 实际地使用着、打 交 道 ,而不是首先对其进行客体性的觉知与认识 ,而人的初始性境遇乃是人与世界直接相遇过程中所开启的审美性的经验世界。尽管这种经验首先是混沌的、外烁的,但它将帮助儿童孕育个体生命初始性的家园,为 其 生 命 意 义 奠 基 。正 因 为 如 此 ,早期阶段培养自信豪迈的中国人的中心乃是在审美化的教育情境中引导儿童向着周遭世界积极敞开自我,培育对生活与世界的积极的爱,孕育儿童的家国情怀。

从对世界的审美感受看,早期阶段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孕育儿童对世界的爱的情感,唤起儿童对周围他人和日常生活世界的美好体验;从知识教学看,早期阶段教育需要借助儿童的观察、动手和直觉能力,对 从文化艺术的学习看,儿童的文学、艺术和数学禀赋也许是先天性的,但是儿童的鉴赏和审美能力必然建立在后天的经验基础上,先天禀赋对他们的影响并非关键,因此,早期教育目标绝非重在对个体的先天禀赋进行技能性训练,而是强调对儿童的鉴赏能力的后天性调养。

因此,早期审美化阶段的教育目标可以概述为以下方面:引 ,爱亲敬长,热 ,热 掌握关于祖国、社 、自然的基础性知识,并对各学科知识和周围生活环境有直观性的理解;对 于文学、艺术等各类作品有基本的了解和欣赏体验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日常行为规范,懂得日常交往的文明礼貌;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保持健康的身心。

(二)中期理智化阶段的教育:增进家国认同

理智化阶段相对于审美化阶段而言,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学生的理智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升,对世界的知识视野得到逐步拓展,与此同时学生的理智兴趣得到开发,兴趣是联结个体思想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桥梁与中介,它在中期理智化教育阶段起到极为关键的作用。另一方面, 中期阶段的学生处在情感的敏感期,这是因为学生初步具备了主体性的自我意识,并 积 极 、主动地参与到社会交往中,渴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理智化教育时期主要处在儿童的初中和高中阶段,这一时期最为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学生通过学习、阅读和自主探究,对各项分解的教育任务进行明晰的理解。这是因为理智能力的主要特征在于,它将帮助个体进一步地联结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并获得问题情境与目标的一致性认识,进而提炼出行动的策略与方法。因此,中期阶段应当在任务探究中逐步培养个体的理智思考能力,提升学生的理智兴趣,与此同时,保持个体与基础性的生活世界的情感联系。个体发展中期阶段无疑是一个人立德树人的关键时期,这个阶段的教育,其中心在于在进一步深化家国情怀的基础上 ,切实培育个体对周遭世界的理性认知,慎思明辨,着力增进少年个体的家国认同。

因此,中期理智化阶段的教育目标可以概述为以下方面:引导学生热爱党和祖国,尊师敬长,热爱和融入班集体,关心和理解国家发展、家乡变化和自然环境保护,富有对于民族和家乡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深 社会、自然的知识,并逐渐对各学科知识和中华文化、民族精神获得抽象性理解;对于文学、艺术等各类艺术作品有着一定的阅读量和具身体验,养成自主阅读和书写的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 、行为规范和行为品质,形成规则意识和法治观念;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养成勤奋踏实的劳

动精神和劳动习惯,保持健康的身心。

(三) :深化家国责任

后期教育阶段个体对于世界认识具备了基本 的知识图景,并将逐渐走向知识学习的深化、批 判与反思。这一阶段的特征在于,学生需要将所学习的知识和观念综合并转化为道德行动力和意 志力,因此他们一方面必须在知行关系中不断地反思和循环,也即首先从世界理解和情感中提取出道德行动的原则,然后再在道德行动中不断地推动自我认知,以此为基础建立起独立、自由的理性精神和人格追求;另一方面,要求他们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以面对现实复杂问题的解决,因 此这一时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品质的最佳时期。

道德化教育阶段是个体对自身的知识、观念进行整合的阶段,也 、道德性格与自我认知,并逐渐获得生存根基和生活意义的阶段。这个时期学生需要回归众多基础问题的重新理解和重新建构之中,重新领会自我与他人、生活世界的普遍联系,调节自身的情感和欲望,从而走向道德的自觉,因此在一开始学生的行为、性格可能呈现为不稳定的特征,他们要求自由、对话的教学情境,并积极地进行自我表达和自我反思。这个阶段乃是个体德性成人趋于完整生成的阶段,这个阶段培养自信豪迈的中国人的基本任务乃是要把一个人的家国情怀与国家认同有机融合,转化成个体的人生信念,从而把个体成人与民族命运紧密结合,并转化成个体的职业理想与实践担当。

因此,后期道德化阶段的教育目标是要引导学生坚定地热爱和拥护党和祖国,具有民族、国家和家乡的自信心和认同感,积极关心他人、周边环境和生态环境;学习和探究古今中西关于祖国、社会、自然的高深知识,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论观察、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与实践问题; 对于文学、艺术等各类艺术作品有着切身的理解和同情体验,形 成 解 读 、鉴 赏 艺 术 作 品 的 能 力 ,具有良好的口语和书面表达能力;形成自主的道德原则和行为品质,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和民主法治观念;养成 良 好 的 运 动 习 惯 ,养成艰苦真诚的劳动精神和劳动习惯,具有健康、 积极的体魄和生命气象。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教育并非个体教育的完成阶段,这 :一 ,学生离开 ,才真正地开展和经营自身生活,他将需要不断地应对实际生活的历练与挑战;另一方面,人必须面对年龄的界限,个体将在年龄的阶段性中体 ,从而审慎 、执中地活在天地之间。因 ,学校教育不是 个体发展的终结,而恰恰是一个人成就自我人生的开始,从这个角度来说, “立 德 树 人 ”的学校 教 育 核 心 关 键 是 为 个 体 提 供 一 个 理 想 人 格 ——“自信豪迈的中国人”一 的 形 态 ,个体在未来进人社会后,将 不 断 地 回 返 到 这 一 生 命 形 态 中 , 并从这一形态中获得丰盈的意义根基和真正的精神自觉。

从立德树人在个体发展中的实现而言,我们大致可以这样说,早期审美化阶段教育目标,重点在于开启个体的文化浸润,逐步引导个体在文化上扎根;中期理智化阶段教育目标,重点在于在进一步深化家国情感的基础上,提升个体的社会适应性,发展个体的诸种实践能力,逐步引导个体实践上增进能力;后期道德化阶段教育目标, 重点在于培育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提升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在 身 、家 、国、天下的关联视域中深化个体的自我认同与自身完整,从而让个体 精神上有魂。早期审美化目标重在培育个体的生命自信,中期理智化目标重在激励个体生命的豪迈 ,后期道德化阶段目标重在全面唤起个体作为中国人的生命担当与整体自觉。当然,不同阶段的教育目标乃是各有侧重中整体发展的,彼此之间并非截然孤立,而是彼此关联、相 互 渗 透 、螺 旋上升的关系,最终让个体成为能切实地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自信豪迈的中国人。

 

         刘铁芳/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王晖/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数据来源: 2020. 1 2   官方微信号:zgjyx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