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出来”的美国小学课堂
言之
很多人认为,美国中小学不重视考试成绩,学生上课跟玩儿一样,也没有家庭作业,所以美国基础教育不扎实,不如中国。然而事实又是怎样呢?
如果说美国的基础教育真是“一团糟”,那为什么被认为“不扎实”的美国基础教育,却造就出了全球领先的高等教育?这不仅让我怀疑中小学阶段的学生真的是在“玩”吗?带着这个疑问,我对美国的小学做了一些调研,并深入接触和了解了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一所公立小学,通过亲身体验,和大家分享一下真正的美国小学课堂。
1教室布置有深意,并不是真的“玩”
说起美国小学课堂的轻松随意,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它的教室的布置形式。教室的墙壁上挂的不是名言警句和人物肖像,而是贴着老师亲手书写或制作的学习内容或提示,比如写作文的步骤、美国内战的过程、学生受欺负时该怎么办等。
当我第一次走进教室时,觉得太“随便”了,课桌三三两两拼在一起,大小高矮也不尽相同。尤其是单人小桌带有轮子,位置可以随时移动。学生们上课还有秩序可言吗?相信很多人跟我有同感。后来才发现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开展小组讨论,他们并不是真的在“玩儿”,而是为了开展个性化的讨论,其实我一直认为这种教学方法是值得借鉴的。
2小组合作和汇报演讲是常态
很多中国留学生到美国以后,或许都会经历美国大学里的小组作业和汇报演讲的学习方式,甚至有的学生还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适应。而对于美国学生来说,从小学就已经开始熟悉和运用这种模式了。记得曾经一位美国教授问我“为什么中国学生喜欢自己学习呢?”我只能无奈的笑着说:“他们怕打扰其他同学。”根据我的观察,的确国内的学生比较腼腆一些,甚至有些低调,其实他们很有才华。
小组合作在美国小学课堂非常常见,老师经常将全班学生分组,要求他们搜集与本小组课题相关的资料,课题有吸尘器、拉链、食物搅拌器和莱特兄弟的飞机等实用课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后,他们还要轮流向全班展示和讲解研究结果。通过分组合作,培养了学生查找资料、自主学习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
3美国小学也有各种“奇葩”考试
美国小学也有各种“奇葩”考试,从联邦考试到州考试,再到学区考试和学校测验,甚至班级随堂小考,相比国内,那是样样不缺。虽然大考并不是每个年级和科目都包括在内,但学校测验和班级考试很频繁,尤其是随堂考试几乎每周都有,这些都会作为总成绩的评定标准。学期结束时,老师会根据学生的平时成绩、作业和课堂表现给出总的评分,连同每次考试成绩打印到成绩单上,发给家长。
记得有位老师经常向我们谈起自己的孩子多么优秀,成绩多么好,在班里前三名。可见,美国家长同样在乎孩子的成绩。想想看,父母怎么会不希望自己孩子优秀呢!而对于美国家长不重视成绩的误解,一方面是因为与中国家长唯成绩论相比有所不同,另一方面还与美国家长对待孩子多是鼓励、表扬和宽容的态度有关。
4重视个性差异,跳级串班常见
美国重视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有的学校甚至可以见到跳级和串班学习的现象。
在南卡罗来纳州有个叫伊丽莎白的女孩,一年级学生,非常聪明,英语阅读水平远高于同班同学,就被提到三年级上英语课,下午再回自己班里学习其他科目。而且该校每天上午八点到九点的时间段,二三年级两个班会交换学生,二年级成绩拔尖的学生到三年级班里接受新知识,三年级成绩较差的学生到二年级班上补习课。因为老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能够全面了解,有利于接下来的个性化培养。
美国小学实行包班制,每班只有一个老师教所有主要科目,由于老师自身限制,或许不能面面俱到,所以美国的中学还实行跑班制和选课制,由于老师各有所长,学生还能凭兴趣选课,这往往能够弥补一下小学阶段包班制的不足。
5混龄班级适合低龄孩子
所谓混龄班,即不同年龄和年级的学生编排在同一教室,这是我在美国见到的最新鲜的事儿。记得我第一次见到课程表时,还对“K-1”和“1-2”这样的表述有疑问,后来得知K指kindergarten,就是学前班,“K-1”就是学前班和一年级的混合班,同理,“1-2”就是一二年级的混合班。美国小学指的是从K到五年级,入学年龄从五周岁起,读学前班(k)一年,接着就是一年级了。
混龄班级的理念之一是使班级像一个家庭,不同年龄的孩子像兄弟姐妹一样一起学习和游戏,大孩子为小孩子树立学校行为榜样,并力所能及地提供帮助。
别看低了“玩出来”的小学课堂,取其精,学其长,才能真正有助于我们自己教育的发展。
从中美的教育方式来看,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有系统和统一的课程设置和传授方式,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是,在知识之外,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个性和兴趣培养等方面又稍有欠缺,虽然美国的基础教育也有他的缺点和不足,但是我们还是别看低了“玩出来”的小学课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相信我国基础教育会越来越好。(作者:言之 来源于大公网教育频道)
2015-12-17 《现代与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