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亚星yaxing221 >> 科研 >> 教育论文>> 正文内容

教育论文

激活课堂,启迪智慧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5-10-12 15:04:00 点击数:644
 

                                              ——浅谈小组合作学习点滴体会

                                                    办公室 王铁军

 【内容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它是一种经长时间研究和实践的科学理念,是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改革的大势所趋。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提倡把“知识”放在问题中,放到现实中,放到一定的情景中,让学生通过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主动地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获取新知识和利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虽然在教学实践中已被很多教师广泛采用,但是更多是一种自发式的尝试,存在不少困惑和误区,本文旨在探讨如何使小组合作更有科学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合作  激趣   探究   实效

一、为什么要实行小组合作学习

心理学层面: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1]小组合作学习恰恰迎合了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中国现实层面:加之目前我国中小学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由于家庭教育和众多社会因素造成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不懂得与人交往,缺乏合作意识,思考问题片面。

社会发展层面: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大势所趋。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标准已经发生了变化,创新人才的最重要的特征不是掌握更多的已有知识,而是具有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会运用知识去创新。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提倡把“知识”放在问题中,放到现实中,放到一定的情景中,让学生通过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主动地探索、发现、体验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获取新知识和利用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很多老师会选择这种教学形式,实践证明小组合作学习是有效果的,它除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外,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激发创造性思维。

二、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国家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其中合作学习就是新课程提倡的新的学习方式之一,全国很多优秀的学校、老师们都一直在学习和实践。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异质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教学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活动和策略体系。一般做法是,将班级学生按其学生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及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性组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6)。在合作小组内,每个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通过互助实现小组整体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

小组合作管理理念:

1.“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发展服务,让优秀者更优秀,让平凡者不平凡”,虽然人的先天素质对智力的类型起决定作用,但智力的发展水平高低更取决于个体后天的文化教育活动,其中,开启经历是个体智力发展的转折点。

2. “变教室为学室,变教师为导师,变有效为高效”,知识不可能仅由外部传授而获得,而应以自己的经验背景为基础来建构现实和理解现实,从而形成知识[2]

3.爱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理论[3]告诉我们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效果大不一样。因此,教师要学会调整甚至改变教学方式,学生要努力转变学习方法,要由被动听转到主动学,要多种器官综合使用,要耳、眼、脑、口、手并用。在教学中,要大力提倡小组合作学习,在参与中掌握知识,生成能力,真正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更使学生们真正将老师传授的知识记得多,记得准,记得牢。

4.“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之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和尺度。这是基于我校“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育人理念而提出,有很强的现实基础和针对性。

三、小组合作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困惑

在现实教学中,老师们普遍采用小组合作,但是面临着不少实际问题和困惑:

1.教师没有真正领悟“小组合作学习”的内涵,将“小组合作学习”等同于“小组议论”。小组成员之间缺少合作意识;小组成员缺少科学合理分工;没有形成合作的互补的价值。老师在设计教学时是为了要体现有这种形式而安排的,而并不是真的有需要,使小组合作学习变得形式化了。

2.课前备课缺少总体设计。问题的张力不足:要么问题太浅易,打开课本即得到答案;要么问题太深或提出的问题模棱两可,讨论无从下手,交流冷场、尴尬。一有问题就合作讨论,随心所欲;合作次数较多,合作时间不足。记得以前我读小学时,一节课来来回回都是那几个同学在回答老师的问题,课堂上没有那种活跃的气氛,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自然这部分学生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

3.学生水平的不同,出现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过于依赖、盲从成绩好的同学。有的小组,组员并不是全员参与,只有成绩好的学生发表看法,成绩差的学生变成了旁听的角色,而老师又无法及时地、全面地对各个小组的活动进行指导。这样,并没有起到合作学习的效果。

4.在小组中不会倾听别人的言论,讨论结束后更是不会归纳。学生们在小组中只会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并没有找出彼此看法中的差异,没有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看法进行讨论或争辩,也就没有了学生间思维的撞击。

四、怎样使小组合作更有实效

那么,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有效学习,而不仅仅只是形式化的呢?

1.教师首先要有合作学习的教学意识和研究意识;科学分组;班级召开小组合作学习主题班会,制定小组目标,签订小组共同约定,培养小组精神;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加强小组合作技能培训(小组长集中培训);合理分工,确定职责。

2.在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变得形式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学生们不明确学习任务。因此,在每一次小组合作学习前,都要布置好明确的学习任务,合理设计问题。课前认真搞好教学设计,如果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需要在什么时刻安排?合作时间应安排多长?一节课安排最多两次合作学习。需要将合作研讨的问题进行适当整合,研讨时间要充足。如果问题较多,可采取切块分解法,以确保研讨时间。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观察每个小组合作讨论情况,适时深入到合作学习主题跑偏、场面冷淡的小组,进行必要的调节。

例如:在作文教学中,老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对每个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而对于作文写得好的学生来说,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评价能力,这时,可以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得到更多的帮助。老师在课堂上可以布置小组里交流作文,并互相评价。在小组活动前,老师可提出明确的要求。在组员读作文时,其他三个同学要认真听,边听边想,他的作文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不足,等他读完后,三个组员就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对作文存在的不足,可以提出修改的建议。被评价的同学,应该及时在作文旁记上自己认为好的建议。这样一来,学生都很明确自己要做些什么,小组活动就会开展得更有实效了。另外只有学生的独立思考达到一定程度时展开讨论,才有可能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出现茅塞顿开、恍然大悟的效果,也只有此时开展讨论才可能出现观点的对立和正面交锋。然后通过讨论、协调,建设性解决矛盾,才达到小组合作的真正目的。为此,在安排学生自主学习时,要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对讨论的问题进行思考。

3.分工合作,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时学生间的知识可以互补。

合理分工,人人有事干。学优生任组长,先让其他同学发言。交流展示时,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度,适时让不同类型的学生起来展示(比如难度低一点的我坚持让6号或5号同学回答)。学生在内部讨论时,一定注意一般要按61号的顺序发言,避免让程度差的同学无话可说。教师在评价小组合作学习时,要将小组各成员的参与情况作为重点。检查小组合作学习情况时,要将小组所有成员达标作为重要标准。

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学生们的有效学习,每个小组的成员在合作学习时都要承担不同的工作。记录员负责记录每个同学的发言内容;计时员负责提醒发言的同学不能用去过长的时间,以致其他组员没有发言的机会;组织员是负责管好组内纪律,组织组员有序发言;发言代表是负责最终小组汇报时做总结发言。经过分工,使得合作学习的效率提高了,学生们听、说、读、写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另外,如果课堂上要求有知识的扩展,我都会提前一天布置给学生,学生们也可以在组内分工,每个学生负责查找一部分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学生带着自己查找到的不同的资料,进行交流,这样资源可以共享,起到了知识互补的作用,使得课堂的教学资源也变得更加丰富。为了进一步提高分工合作的效率,在课堂上经常会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评比,如:评比“学习型小组”,课堂汇报,常以小组的形式来展开,学生每一次的发言,都为自己小组争得一分。一周下来,得分高的小组就被评为“学习型小组”。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课前准备工作也做得更加充分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

4.利用合作学习,优生带动慢生,两者都有所收获。

在小组中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鼓励小组成员表述不同意见的规则,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要强调提倡答案和方法的多样性,扩大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辩驳,相互批判。在合作之前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小组合作学习成为独立思考的补充和发展。

在教学中,我常常会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因此,在每次上课前,我都会给学生明确要求进行课前预习,而且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预习活动。在每个小组里,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充当小老师,负责教会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不难发现,学生们被任命为小老师后,有着极强的责任心和耐心去帮助其他同学。而被帮助的学生在一种轻松的学习气氛中,也能较快地掌握新知识。充当小老师的学生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重温了一遍已掌握的知识,达到了复习巩固的目的,可以说两者都有所收获。同时,这也弥补了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一对多的不足之处,使所有的后进生都得到了关注与帮助。

另外,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后,教师在要求小组汇报时,也将自己的口头禅“哪个同学愿意来说一说”改为了“哪个小组愿意说一说”。这样以小组为单位,学生们不再是个体的形式进行汇报,而是变成了一个个小群体,荣誉感加强了,初步地具有了团队合作精神,在学习中对自己的要求也相应严格了。每个人的性格都是不一样的,有的胆子比较大,有的胆子比较小,有的自尊心比较强,而有的则没那么强。有的学生敢大胆的向老师提出不明白的问题,但有一部分学生怕问的不对,则更多的选择问自己的同学或朋友,甚至不问。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后,学生懂得了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给以帮助,在别人有了错误的时候不指责、不埋怨,使这些学生又多了一些良师益友,敢于向他们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问题解决了成绩也就会相应的提高了。

5.小组合作学习在班级管理上的延伸。

小组合作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如果能在班级管理中恰当的运用,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期中考试前,初中的考试科目相比小学大大增加,学生复习起来压力大、兴趣低,复习效率也不理想,我班由此设计了复习进度表,以小组为单位,课代表联系任课教师,划出复习的重点内容,打印出来人手一份,每天晚上复习,第二天小组内结对检查,课代表抽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复习的质量与效果也大大提高。

每次大考前,我班都要利用板报做一次小组大比拼,每个小组合作制作一张手抄报,写出每个人的考试目标,学情分析,挑战对手,小组复习计划,特别是每两个组还要结为一个挑战对手,利用班会互交战书,并且设定奖品(一支笔或一个本),学生的应考积极性大涨。

不仅考试,像广播操比赛,集体舞比赛,科技节等等,都可以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比如去年的广播操比赛训练,每次比赛班主任都很辛苦,但说实话我那次迎接比赛学生训练了两周我仅仅去盯过一次,重点就是先选好教练,第一批集中培训教练(每个组力争安排一个,尽量安排成绩差一点的),第二批再以小组为单位分拨训练(中午只去两个小组,下午放学全体到位),每组有一个技术教练和一个“政委”,训练中肯定有不听话的,我并不进行直接批评,只是让每个小组成员都写训练日志,每天抽点时间读学生的日记。学生写得很详细,老师一读出来就等于变相的批评那些不守纪律、捣乱的学生,保证了纪律和技术,结果自然不差,那次广播操我班在20个班中拿下第二的好成绩。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不是一种宏大的战略,而是一种细微的策略;不是一阵盲目的追风,而是一种科学验证的理念;不是一种固话的模式,而是一种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教育教学方式。天使在想象中,魔鬼在细节里,我们不缺乏高深的理念,却需要不断探索和积累这些技术细节,当我们更加娴熟地运用这些课堂技巧时,我们对课堂的驾驭也会更加自如,教学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也就油然而生。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发生认识论〔J,1970.

3〕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它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最早它是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