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亚星yaxing221 >> 信息 >> 推荐文章>> 正文内容

推荐文章

从儒家生命观谈生命教育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1-08-14 08:59:29 点击数:728

孔子研究院     

在中西方文化中,“生命”是一个重要的范畴,是人类终极关怀的问题,但中西方文化思考生命的方式不同。西方文化的传统是以知识为中心的科学主义,因此,它对生命的思考是一种科学的、探究的思维方式,从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都体现了这种理性、逻辑思辨的精神,而中国文化的传统是以生命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它对生命的把握不是侧重于科学理性的探索,而是价值和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重点解决生命的问题;冯友兰认为,中国哲学是关于人安身立命的学问;牟宗三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生命的学问”。

一、儒家的生命观

生命是什么?生命仅仅是活着吗?生命从何而来?又将如何而去?儒家在告诉人们什么?

儒家有着关注生命的精神传统。从孔子到当代新儒家牟宗三,都强调生命。梁漱溟说:“一个‘生’字是最重要的观念,知道这个就可以知道所有孔家的话。孔家没有别的,就是要顺着自然道理,顶活泼顶流畅地去生发。”关于儒家的生命观,首先要从《周易》谈起。《周易·系辞下传》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即天地以其生养之德惠及万物。《周易·系辞上传》:“生生之谓易。”“易”是生生不已,没有穷极,是生命的绵延之道,是万物生死变化的规律,是关于生命的真相。

天,象征刚健,它的德行在于高明,高明所以覆物。“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中庸》)昭昭是很小的一点光明,但当昭昭之明聚集起来,就是无穷之明。地,象征柔顺,它的德行在于博厚,博厚所以载物。“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中庸》)在天地的护佑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人的生命秉承于天地,自然也秉承了天地的德性。《礼记·礼运》云:“人者,天地之心也。”《诗经·大雅·烝民》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人因为秉承了天地的德性,而与天地并立为“三才”,成为宇宙这个生命系统中顶天立地的人。“人的生命的终极来源是来自天,但既生而为人就有了气质的限定而有了命限,然而人还是可以就自己的禀赋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而自觉地以天为楷模。”这就是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

因此,儒家认为众生之中人的生命是最高贵的。郭店楚简《语丛·一》有:“夫天生百物,人为贵。”荀子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而决定人高贵的根本在于人的道德性。

儒家固然重视“生”,但并不意味着委曲求全、贪生怕死。在生命与道义二者不可兼得时,儒家又将置“生”于不顾,舍生而取义。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道义高于生命,生命在舍生取义之间获得了价值和尊严,从而从有限走向不朽。儒家认为,人生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左传》)最高层次的不朽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功立业,最后是著书立说,这三者在人死后很久也不会废弃,这就叫做不朽。三者之中,最高层次的不朽是“立德”,即有限的生命通过道德的超越,在历史的无限中获得永恒。

总之,儒家生命观具有尊重生命、崇尚道义的品格,这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格调。“纵观一部中国文化史,讲的几乎都是生命的现世修养问题,是生命主体如何通过修身养性而提高生命境界、实现生命价值的问题。即使是关于死亡本身,中国文化也习惯于从生的角度来理解,注重揭示其人文的历史的意义。”

二、儒家生命观启发下的生命教育的展开

由儒家的生命观可想到当今社会倡导的生命教育。所谓生命教育,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于2012年5月推出的职业培训课程《生命教育导师》中指出:“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地生存、健康地生活与独立地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由此获得身心的和谐,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说到底,生命教育是关于人认识生命、面对生命的教育,而教育从根本上来说,就是生命的教育。儒家是教人如何安身立命的学问,因此它能为生命教育提供有利的资源,为生命教育的开展助力。

儒家尊重人的生命,认为生命是高贵的,具有道德性,并且可以超越生死,获得永恒。因此,儒家主张教育要尊重人性,因循人性,修养德行,进行教化。《中庸》开篇即:“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据此生命教育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热爱生命,追求幸福

从个人层面而言,生命教育要教人热爱生命,追求幸福。一个不热爱生命的人,不会爱自己,更不会爱别人,他对自己的生命充满了无价值感,对他人的生命也采取漠视。犯罪心理学认为,无价值感是对他人进行攻击和伤害的前提。儒家告诉我们,生命源于天地,如天地般高贵,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因此在进行生命教育时可以借助儒家的思想告诉人们:每个生命都是美好的,只有差异之别,没有高低之分,每个人都应该肯定自己、悦纳自己,意识到生命的价值,实现幸福的人生。

(二)尊重生命,唤醒道德

从自然和社会层面而言,生命教育要尊重生命,唤醒人的道德。因为生命起源于天地,也秉承了天地之德,所以生命教育要教人敬畏天地,尊重天地间的一切生命。面对自然,人们要取用有节,对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在社会关系中,人不仅要自尊,也要尊敬他人。儒家认为,道德性是人本身具足的。每个人心底都有一颗善的种子,生命教育就是要激活和唤醒人心底的善性,使之萌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体验生命,获得成长

从方法层面而言,生命教育应该教人去亲自体验生命,从而获得成长。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生命教育应该像天地化育万物一样,进行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教人亲自体悟生命,在经验中获得成长。《管子·权修》云:“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生命教育犹如养护树木,为其提供环境,让其自然生长,因此是用一生来进行的。

(四)超越生死,实现价值

从未来层面而言,生命教育要教人超越生死,实现生命不朽的价值和意义。生命教育不可逃避死亡的问题,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也是生命链条上重要的一环。儒家在生死问题上是积极的,强调现世生命意义的实现,因此生命教育应该让人知道,虽然死亡是人无法掌控的,但人可以把握好生的状态,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是一个人应该有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每个人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世界,生命教育正是教人认识生命、尊重生命、体验生命的学问,教人成为有体验、有情感、有意志、有价值感的完整的人,而不是使生命“四分五裂,盲爽发狂,而陷于漆黑一团之境”。因此,让教育回归生命的原点,是生命教育的使命。

                                                                                                                        数据来源:《文化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