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亚星yaxing221 >> 信息 >> 推荐文章>> 正文内容

推荐文章

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5-06-08 09:15:00 点击数:451
                                                                                                                          《中国教师报》记者             黄 浩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代表作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

教育历史上的20世纪,是大师辈出的一个时代,在西方教育界,蒙台梭利、皮亚杰、尼尔等教育家异常活跃,他们的教育研究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世界教育的发展潮流。而在中国教育界,陶行知、徐特立、陈鹤琴等教育家的教育实践,也在国内掀起不小的波澜。当然,若论及对教育特别是对中国教育界影响尤为深广之人,则不得不提到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著作鼓舞了几代中国教师的成长。如当代著名教育学者李镇西,就是在近30年追随苏霍姆林斯基的历程中,一步步成长为特级教师、教育专家的。李镇西曾在《追随苏霍姆林斯基》一书中写道:我对苏霍姆林斯基的推崇远远强烈于对一般教育家的注重,以至现在有不少朋友说我是苏霍姆林斯基迷言必称苏霍姆林斯基。对此,我从来都不予以否认……从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的《要相信孩子》开始,我就成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追星族

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会有如此迷人的魅力?生前,他便因主持帕夫雷什中学以及一系列的教育实践而扬名,在他去世后,苏霍姆林斯基更是被人们称为教育思想泰斗,他的书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而帕夫雷什中学被列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

这些荣誉的得来,缘于苏霍姆林斯基数十年植根于一线进行的教育实践。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也始终是建立在积累大量事实的坚实基础之上。

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校长期间,苏霍姆林斯基始终兼教一门语文课,并持续研究语文课的教学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每天早晨5点至8点从事写作,白天则亲自上课、听课、当班主任,晚上整理笔记,思考一天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几十年如一日。苏霍姆林斯基曾试办6岁儿童的预备班,接着又从一年级到十年级,在10年内跟踪观察与研究了学生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期的各种表现。苏霍姆林斯基先后为3700名左右的学生作了观察记录,他能指名道姓地说出25年中178最难教育的学生曲折的成长过程。

在这所中学里,苏霍姆林斯基一直向他的教师传递这样一个观念:相信一切孩子都能被教育好。这里没有差生的概念,只存在困难学生难教育学生的说法。每周,苏霍姆林斯基都要走访困难孩子的家庭,跟家长、家长的邻居、教过这些孩子的教师进行交谈,以便深入了解形成他们道德的最初环境,找到将他们转化的方法。

此外,苏霍姆林斯基主张灵活多样的教学,把运用民间童话故事作为自己在学校教育的方法之一,并且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善于因势利导,给予积极的鼓励,激发学生心灵的火花;多次提出要思考,不要死背的口号,让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还要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

这些在今天看来似乎平淡无奇的教育经验,一旦被持之以恒地贯彻,则显示出深远的教育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的教育目标是要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而培养这种人需要实现全面发展的教育任务,即应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相互交织在一起,使这几个方面的教育呈现一个统一的完整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关于体育与劳动教育的观点,至今对我们仍有很大的启迪。

关于体育,苏霍姆林斯基不允许低年级儿童在室内连续进行3小时以上的脑力劳动,反对让12-15岁的少年每天花费四五个小时去做家庭作业。苏霍姆林斯基带领师生在校园内外种植大量的植物,为孩子们建立天然的氧气厂。在教室内,注意合理采光,定期检查课桌椅与学生身高之间的适合程度,注意学生合理的营养等。苏霍姆林斯基钻研了15年之久,为帕夫雷什中学制定了新作息制度,保证劳动和休息、活动与睡眠的适当交替。

关于劳动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一个学生进行十年制教育,仅仅教给他科学基础知识,从不让他接受劳动训练,而在他毕业时交一把铲子给他开始劳动,那么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悲剧’”1955年以前的一段时间内,苏联的普通学校一度完全取消了劳动课,而苏霍姆林斯基主持的帕夫雷什中学却从未间断过。不仅如此,学生毕业时,既领取毕业证书,还领取职业证书。

苏霍姆林斯基在53岁时离世了,尽管英年早逝,但他一生耕耘教育,著述颇丰,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他给后世教育者最大的启示,无疑是真正的教育家是教育理论家与教育实践家的完美结合。

《中国教师报》2015520日第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