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当以人为本、以技术为用
课堂教学“为多媒体而多媒体”和用录像代替分析、讲解,用录音替代范读,用屏幕代替板书;“语数外”课堂上用标准的课件,理化生实验课放放多媒体录像,操作演示不用动手等现象已不鲜见,且趋势强烈;多媒体误用、泛用和“人灌”变“机灌”这类问题也非个案。教学的灵魂与中心是师、生,不是机器,多媒体只是教学的配角、助手,非主角,是手段、工具,而非“讲师”、“教授”。
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原则是:实事求是和有效有用、实在踏实。具体而论有:必要性原则,当用则用,而非为用而用;精选性原则,力避哗众取宠,减少无效信息介入对学生学习的负作用;引导性原则,应有必要的引导,以免看热闹、忽视了门道;适量性原则,一节课内,使用时间不能过度,比例要适中。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实现文化的传承
基础教育改革和有效教学的核心不在技术、工具层面,不在形式。传播文化、实现文化的传承是关键;有效教学是一个文化过程,各科教学都必须有文化、讲文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主体是课程、是师生,而非机器、技术。教改和教学现代化,技术不能喧宾夺主、成为大王;课堂,不是电影院!教师也非电影放映员。一节课大量使用PPT等媒介教学,会限制学生思维、缩短他们的有效思维时间,将使学生“消化不良”、冲淡学生的想象力,还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电子课件、电子板书等统治课堂,教学中声、形、色等俱全,热闹、新奇、似乎容量大,如此,学生会看多、思考少,真正获得的有效的东西有限。教学机器不能统领教学,教师板书、学生记笔记的内容与过程不能丢、必须有!这样,学生通过眼、脑、手可较好地演绎、理解、认识老师的分析、推理等,并可习得有关的知识及方法等;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看、听、思、做的过程,一个都不能少。
教学中不合理使用多媒体,只走技术路线,弱化了教学亲和力与学生的分析能力等,已让由师生对话、目光接触以及丰富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等构成的教学元素、教学魅力、教学风格等越发稀缺或不存在了;因缺少娓娓道来、循循善诱、层层剖析或细腻的分析、精湛的表达、激情洋溢的话语等,已让课堂缺少热度与激情,学生听课中的怦然心动,接受美的熏染、美的享受等效应几乎荡然无存。基础教育改革和有效教学的核心不在技术、工具层面,不在形式,传播文化、实现文化的传承是关键;各科的教学都必须有文化、讲文化,课堂教学不能缺乏文化。有效教学是一个文化过程,高效课堂应增加教学的文化含量,提高教育的文化内涵。教学中滥用PPT或以多用PPT为荣,教学过程目中无人、无学生,将导致教学异化与课堂异化,会淡化教学的文化性,弱化学生的思维能力等。
“教学中引入与运用信息化手段——离开了‘互动’,不恰当地运用信息化手段,无选择地采用多媒体技术,见物不见人,见技术不见精神,出现了PAC、TAC,人辅助计算机、教师辅助计算机,而非所希望的CAP、CAT,计算机辅助人、计算机辅助教师——教师完全低着头,对着计算机,照念计算机屏幕上的字,照屏宣科,一字无误,这为何教学?!”这段话对当下课堂教学之现状有启发与警示作用。多媒体教学不能“法定化”、程式化,要因课、因课型等而定,因需要而定。
有效教学的精彩靠教师而非机器
鼠标不能取代粉笔、屏幕不能代替黑板。课堂教学过程分析、演讲和板书绝对不能少,教学不是“机器活”,它是“活”的,而非“死”的。有效教学和教学的精彩主要靠教师,而非各种机器。
教师上课只顾操作机器,不关心、不能关心学生的反应,不关注学生到底接受了多少,是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出现的一类问题。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当激发学生积极地思维,不能喧宾夺主、主次颠倒,玩电脑、玩技术。过多、过快地使用PPT等时,快速切换的图片会让学生眼花缭乱,转移、忽视了对内容的体会,并妨碍情感的体验与领悟,影响学生的学习专注力、理解力等,还将束缚其思维。教学,师、生永远是主体、是主导。上课,不能远离、抛开课本;教学,纸质文本最基础、最重要。课堂教学,要更多地使用、贴近和青睐纸质文本。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书里指出,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而是来自教师对自身的认同。
课堂教学过程分析、演讲和板书绝对不能少,教学不是“机器活”,它是“活”的,而非“死”的。有效教学和教学的精彩主要靠教师,而非各种机器。美国教育学家欧内斯特说,技术能够瞬间把信息传遍全球,但无论技术具有多么神奇的功效,它却不能传递智慧。使用多媒体不可忽视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特点,应考量、清楚技术对教学能起什么作用。多媒体课件华丽好看,但缺点是一晃而过,学生的印象不深;电子板书、PPT虽方便,但少了现场的生动、过程的舒展,影响教与学的效果。
课堂教学不能仰仗多媒体,教学不是比拼高科技装备,也非高科技装备的展览。使用新媒介应注意:技术不是教学、课堂的装饰,它必须为教学内容服务,不是课堂的主角与核心。课堂教学当以人为本、以技术为用,应让技术为教学服务,让技术为提高教学质量作贡献;教学中“人机关系”不能颠倒,鼠标不能取代粉笔、屏幕不能代替黑板等。教学不可重形式、图外表,更非“秀”,其内涵比什么都重要、应然。
有效教学的过程应强调生成性
PPT只是一种预设,课堂上能生成的教学重点和突发事会较多,只依靠它开展教学会捉襟见肘、约束自我,甚至打乱教学程序。
教学中使用PPT等要恰当、不过分,教学,不能只有PPT。多媒体教学应注意适度,否则会过犹不及、适得其反。PPT要服务于教师的“讲”,不能反之。事先结构的电子讲义、电子教案与课件等,难以随机地处理、解决教学中不可预料的内容或事件。PPT只是一种预设,课堂上能生成的教学重点和突发事会较多,只依靠它开展教学会捉襟见肘、约束自我,甚至打乱教学程序;学生会被PPT的特效所吸引,但又会分散其注意力、影响教学效果;一味地依靠PPT教学,不利于临场发挥与活跃思维,比较机械、呆板,甚至会南辕北辙。课堂教学不能被简化为技术,机器等不可主宰、统领课堂。课堂教学的技术化倾向当慎重、应适度,不可泛滥,课堂教学不能见物、见事而不见学生。教学中广泛、高频率地使用PPT,不是教学及改革、发展的方向。现在,哈佛大学教授教MBA课程,不用风靡、盛行的PPT,而要求学生记笔记;清华大学紫光学院的一些培训课程也不使用PPT。大学教学如此,课堂教学更当效仿、如是。教育、教学和学习,必须用双手、用头脑,不能依赖机器与技术,应有手工、付出劳动。
一节课连续、高频地使用多媒体,学生容易产生视觉疲劳,注意力将逐渐游离,这是对课堂秩序的一种隐性破坏。老师长期地用PPT等灌输知识、学生借助PPT等学习,学生只是教师备课成果的观赏者,而非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积极的思考者,这种被动式学习会妨碍学生自我思考和提高提炼信息的能力等,将影响学生的发展。利用板书,“边讲、边问、边练”的授课过程与方式,在自然学科的教学里仍不可或缺,它有利于引导、强调、小结与实时调控,有利于保持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和师生合作探究,有助于师生课堂合作、共同参与,提升学科思维质量,也有益于展示教师的风采。
简言之,课堂教学不能技术主义至上。教学当科学、有节制地使用新技术,课堂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碰撞不能缺少。传统的教学方法没过期、过气,不能淘汰成为历史。
(本文选自2012年2月7日《中国教育报》第四版;作者:上海电大徐汇分校 曾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