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亚星yaxing221 >> 信息 >> 推荐文章>> 正文内容

推荐文章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五大方略——访天津教科院王敏勤教授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1-11-24 09:07:00 点击数:582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五大方略

                             ——访天津教科院王敏勤教授

来源:中国教师报 作者:房 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课后负担,这是目前全国中小学的一个热门话题。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为此,记者走访了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研究和实验的王敏勤教授。

王敏勤,天津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国内著名教学流派和谐教学法的创立者。主持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重点课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的和谐教学整体建构实验”,其实验学校遍布全国十几个省市。

决定课堂效率的四大要素和六大关系

中国教师报:王教授,现在大家都在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您认为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王敏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规定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师生对既定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这个定义有两方面的规定性:第一,时间的规定性。凡是效率问题都与时间挂钩,离开时间不能说明效率。我们提倡向课堂要质量是指向40分钟(小学)或45分钟(中学)要质量,而不是向24小时要质量。也就说,教师要在课堂上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把课堂上的任务延伸到课前或课后,以所谓预习和作业的形式挤占学生课后所有的时间。第二,目标的规定性。凡是效率问题都要与目标挂钩,离开目标也无所谓效率。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适度、明确并要告诉学生。只有学生清楚了一堂课的学习目标才能与教师积极配合,高效完成任务。

 中国教师报:您曾经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个系统工程,为什么说是一个系统工程?围绕这个问题您做了哪些工作?
      
王敏勤:课堂教学效率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我们一般谈课堂教学有四大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方法。这四大要素构成六种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教材的关系、教师与方法的关系、学生与教材的关系、学生与方法的关系、教材与方法的关系。这四大要素、六大关系的和谐,就是和谐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所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课题组几年来围绕这个课题,所做的工作可以归纳成一二三四五:一个设想、两个支点、三个途径、四个问题、五个环节,简称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五大方略。

 中国教师报:一个设想是什么?
     
王敏勤:一个设想可以说是我们课题研究的假想:通过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减轻学生的课后负担,逐步做到课前无预习、课后无作业,把课后时间还给学生,把校外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这就是真正的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需要时间,如果学生课内课外都是忙于预习、复习课本上的东西,就没有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谈不上素质教育。

中国教师报:两个支点是什么?
     
王敏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需要两个支点:一个支点是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把握,另一个支点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不管课程改革怎么改,钻研课标、把握教材是教师永远的基本功。如果教师本身对课程标准和教材都没有吃透,就很难有效地引导学生。开车最怕路不熟,教学最怕教材不熟。作为一个出租车司机的第一个基本功就是熟悉道路。当客人报出地名后,你必须用最短的时间、最近的路线把客人送到目的地。如果你拉着客人绕圈子,多收了人家的租车费,浪费了人家的时间,是要被骂娘的。作为一名教师也是如此,如果由于教师对课标和教材不熟,领着学生绕圈子,浪费了学生的时间,摧残了学生的身体,也是要被骂娘的。这不仅是教师的基本功问题,也是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
     
第二个支点是要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是为学生终身的发展着想。如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我们主要是通过和谐教学五环节的课堂模式来实现。

中国教师报:三个途径是指什么?
     
王敏勤:第一个途径是通过“说教材”活动,引导教师把握课标和教材,落实第一个支点;第二个途径是通过“同课异构”活动,探讨高效的课堂模式,转变师生的教学方式,落实第二个支点;第三个途径是通过写“课例分析”,对一节课的教学效率和效果进行认真的反思,以便不断总结,逐步提高。这也是校本教研的三大途径。

老师们要“煮”教材,煮熟煮透

中国教师报:“说教材”怎么说?有具体要求吗?
     
王敏勤:首先,教师不管是教哪个年级的,都要把握本门学科整个学段的教材。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高屋建瓴,从整个学段的高度来讲授一篇课文、一节教材。教师要把本学科整个学段的教材全部拿到手,对照课程标准认真地研读,在理解的基础上画出知识树,写出教材分析。写教材分析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写:
     1.
课程标准对本学段的基本要求是什么(质的要求和量的要求),应如何落实这些要求;
     2.
本套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体例是什么;
     3.
本套教材包括了哪些知识,是以什么样的逻辑线索把这些知识结构起来的(要画出知识树并加以说明);
     4.
本套教材哪些知识可以前后整合起来;
     5.
本套教材所蕴含的能力体系和价值体系是什么;
     6.
初中和高中要分别说明考试大纲的要求;
     7.
如果学校领导让我从初始年级教到毕业班,我打算如何处理这套教材。
     
写完教材分析后,以教研组为单位人人登台演讲,把自己画的知识树投到银幕上(或画到黑板上),讲解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设想。
     
当然这项工作不可能一遍完成,要反复讨论,烂熟于心。所以我们的实验学校提出要“煮”教材,煮熟煮透,真正理清教材的三大体系并熟能成诵。
     
然后是说一册教材和一个单元的教材。也是按照以上七个方面说,只是说一册教材比说一个学段要具体一些,说一个单元就更具体了。在时间的安排上,一般在暑假说一个学段的教材并说秋季学期的单册教材,在寒假说春季学期的双册教材。每次说教材活动都有评价表。现在许多学校和地区都开展了说教材竞赛活动,搞得轰轰烈烈,效果很好。

中国教师报:您多次提到“知识树”的问题?什么是“知识树”?
     
王敏勤:“知识树”是我们和谐教学法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就是以树状的形式表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形象直观,脉络清晰,便于教师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线索。我们不仅在“说教材”时用,在上课时也用。一堂课至少要有两棵“树”:“单元知识树”和“本课知识树”。有些比较长的课文还有“段落知识树”,形成“知识林”。如果是在黑板上临时板书,教师只要按照知识的逻辑线索用树状表示出来就行。如果用电脑制作课件,一般要用PPT模板,很好操作。我现在提出“用知识树绿化课堂,用知识林绿化校园”。许多学校做得很好,如天津市河东实验小学、河南省安阳市第七中学、灵宝市第四中学等,在教学楼的走廊里和宣传栏里都喷绘了各科的“知识树”,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便于学生预习和复习教材。

中国教师报:“同课异构”活动和写课例分析也有具体要求吗?
     
王敏勤:“同课异构”类似“同一首歌”活动。以往搞教研活动,比如搞语文教研活动,你讲一篇诗歌,他讲一篇散文,虽然都是讲语文课,但不同的文章没有可比性。现在同上一篇文章就有了可比性。我们主要是通过同课异构活动探讨高效的课堂模式。比如20091114-15日我们在天津市静海一中举办了高中九门学科的同课异构活动,有11个省、市、自治区的51名老师同台献课,每一教学内容都是由三个省的老师来上,然后是专家评课。我设计了《高效课堂评价表》,听课的人当堂填表,会后我们进行了统计分析,基本和在课堂上观察的结果差不多。通过这样一种活动就能探讨哪种教学模式效率高。不管白猫黑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是好猫。
     
写课例分析不同于一般的课后反思,我们有固定的格式,主要包括三大部分: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教学效果的反思。然后是几个附录:上课时的教案、反思后修改的教案、知识树等。写课例分析不同于一般的上完课大家议论一番,而是要根据专家的点评和同伴的议论,认真地进行反思并写成文章,这是一种更为深入系统的工作。每个学期还要把课例分析汇编成册,或电子版,或印刷版,便于老师们参考。这是一笔财富,后来再上课的老师讲到这一课时看一下前边的课例分析,对自己是个很大的启发,站在别人的肩膀上会看得更远。

高效课堂要回答的四个问题

中国教师报:四个问题是指什么?
     
王敏勤:怎样才算是一堂高效率的课?许多老师心中没有数,要等专家或领导的点评才行。其实,每个老师上完了课不需要问别人,问自己四个问题,就知道这堂课效率是否高。这就是我最近提出的“高效课堂要回答的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你打算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什么?(目标问题)
      
老师在上课时头脑一定要清楚,这节课到底要让学生获得什么?不是说一节课热热闹闹就行了,这节课结束的时候学生到底有什么收获,是知识的、能力的,还是价值观方面的,不能走到哪算哪,目标一定要明确。上海格致中学提出“国家课标校本化”,我很赞同。国家的课程标准是全国统一的,是最低标准,不论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要达到这个标准,这是教学质量的底线。与过去的教学大纲不同,新的课程标准只有下限没有上限,各学校可根据自己的情况确定本校的课程标准,甚至每个教师可以根据本班的情况确定相应的课程标准。
     
第二个问题:你打算用多长时间让学生获得?(效率问题)
     
课堂效率必须用时间说明问题,如果离开了时间就无所谓效率高低。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老师课前不布置预习,课后不布置作业,课上解决全部问题。这是最高水平的课。如北京22中的数学教师孙维刚、北京朝阳区实验小学的马芯兰老师等老一辈的特级教师,都能做到这一点。他们的课堂不热闹,但都非常扎实,教学成绩很高。现在山东省高青县的几个农村初中也做到了“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他们提出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学生的负担很轻但升学成绩很好,这就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有的老师课堂很热闹,在课堂上让学生表演,而课后却布置大量的预习和作业,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这是违背规律的。有的老师说预习不是负担。一定要明确:预习也是负担,也是作业,凡是课后占用学生时间而与课本教学直接相关的活动都是负担。我们曾经搞过几个学校的同课异构活动,对一个学校的学生讲同样的内容,有老师提前一天与学生演练了四个课时,有的老师提前与学生演练了2个课时,有的老师只是在课前与学生见面10分钟,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但我们看到的课效果差不多。这就是效率问题。如同百米赛跑,当发令枪响的时候运动员都应在零点起跑线上。可当发令枪响的时候有的运动员已经提前跑到了60米处,已谈不上什么效率。
     
第三个问题:你打算让学生怎样获得?(方法问题)
     
要完成教学目标有很多方法,但方法不同效果也大不一样。如果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不用探究就能获得书本上的知识,但自学的能力却得不到培养。一堂课老师讲多长时间为宜?现在有些学校规定,每堂课教师讲授不能超过10分钟,学生的练习时间不能少于35分钟。为了转变教师的观念,在改革的初期硬性限制老师的讲授时间有助于改革的进程。但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不能硬性规定时间。基本的原则是:只要是学生自己能看会的老师不要讲,如果老师真的放手让学生看书,书本上大部分知识学生是能自己看会的。学生不会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小组不会的大组讨论,学生通过讨论不能解决的老师再讲。现在许多老师上课就讲是基于一个错误的假设:今天是新授课,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是一无所知的,所以要从最基本的概念开始讲。难道学生连一个概念也看不懂吗?老师给学生自学的时间了吗?从理论上讲,全班只要有一个学生会,老师也不要讲,先让学生讲,学生不会的老师再讲。这样一堂课真正需要老师讲的东西并不多,关键是看老师敢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学。
     
第四个问题:你怎么知道学生已经达到了你的要求,有多少学生达到了你的要求?(达标问题)
     
一堂课是否高效主要还是看每个学生是否都达标了,这是教育公平的体现。一个老师在下课后能不能自豪地说:这节课的基本知识或核心知识全班每个学生都掌握了。这才是真正的好课。每个学生的能力有差别,价值观也不能一刀切,但基本的核心知识、基本的技能训练是每个学生都应该达到的。
     
如果一个老师下课后对这四个问题作出了明确回答,就能评价自己的课是否效率高。我们也可以用这四个问题来评价别人的课。

和谐教学的五个环节

中国教师报:和谐教学的五个环节是怎样的?
     
王敏勤:我根据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和多年的和谐教学实验,逐步形成了最新的和谐教学模式:1.单元导入,明确目标;2.自学指导,合作探究;3.大组汇报,教师点拨;4.变式练习,拓展提高;5.课堂小结,单元回归。下边简要说明各个环节如何操作。
   
(一)单元导入 明确目标
    
新旧教材的主要不同是:旧教材是线形结构,新教材是模块结构。一个单元就是一个模块,一个整体,所以在教学时也要把一个单元作为一个整体。每个单元老师不要一上来就讲“第几课”,而是呈现单元的知识树,引导学生阅读“单元导读”(文科理科教材都有编者的一段话,一般是在标题下单独成页),这一段话很重要,体现了课标的要求和编者的意图。教师要清楚:随便从报纸和杂志上选一篇文章和讲课本中的一篇文章是不一样的,课本中的文章融进了课标的要求和编者的意图。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整个单元的编写意图和知识结构后然后导入新课,说明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自学指导 合作探究
     
每堂课老师都不要急于先讲,本着“先学后教”的原则,先让学生自学,而这种自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学。老师的自学指导要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只有做到了四明确,学生才能集中精力高效自学。
     
如果本节课所学内容多,可分为自学指导一、自学指导二……,每个自学指导都是一个小循环,包括学生的自学,同学之间的互查互助,教师的检查点拨。为了提高自学与合作的效率,我们在课堂的座位排列由传统的“排排坐”变为“团团坐”或“对桌坐”,每个小组2人,每个大组4-6人。学生自学以后首先是二人小组的相互检查和互助,如果有问题大组讨论,没有问题大组不再讨论。我们经过多年的实验证明:二人小组的合作密度最大、效果最好。如果一开始就是6-8个人的讨论,会出现少部分学生占据话语权、大部分学生当观众的现象,这是极不公平的。而两个人的小组首先是相互检查,然后是相互帮助。二人小组能够解决的问题大组就不要讨论了,小组不能解决的大组再讨论。大组讨论的是问题而不是已经会了的东西。我不主张在课堂上让学生表演。在课堂有限的时间首先要解决主要问题,解决学生不会的问题,学生已经会了的东西就不要表演。有些表演可以放在课后。那种少部分学生表演大部分学生当观众的做法会浪费大家的时间,大大减少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大组汇报 教师点拨
     
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大组长要检查,老师也要巡查。老师巡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学情而不是辅导。学生自学后各组大组长要向全班汇报,一方面要让全班同学知道相互的学习进度和效果,另一方面对于在自学和讨论中出现的共性问题集体解决。各组组长在汇报时要说明本组还有谁不会,问题是什么,现在解决没有。对于基本的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一定要做到步步清、人人清,这是促进课堂教学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对于学生在学习或汇报中的疑难问题,老师要启发全班学生讨论解决。学生不会的老师再点拨。老师在点拨时一方面要回答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总结知识的内在规律和学习这一类知识最好的方法。这就是我们提出的和谐教学两个建构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比传授具体的知识更重要。在这一环节我们主要通过知识树的形式对教材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纳概括。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每堂课学习新知识后都要通过变式练习及时复习巩固所学知识,这是课堂常规。在这一环节难的是能否做到堂堂清、人人清。这不仅是课堂效率问题,也是教育公平的问题。教育公平主要体现为教育起点的公平、教育过程的公平、教育结果的公平。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根据就近入学的原则都能到一个学校来上学,这是教育起点的公平。但学生来到一个班不一定都能得到公平的对待,如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只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关注学习差的学生,这就是教育过程的不公平。而教育过程的不公平会直接导致教育结果的不公平。每堂课所学的基本概念、核心知识,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掌握,这是课程标准的底线。对于那些没有掌握的学生,老师一定要采取具体措施进行补救。每堂课下课时老师敢不敢拍拍胸膛说:这节课所学的基本知识每个学生都掌握了,这才是达成了教学目标。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拓展提高,做到保底不封顶。对于拓展的内容不作统一要求,要做到分层教学。
   
(五)课堂小结,单元回归
     
每堂课在结束前进行单元回归。所谓单元回归就是要把下位概念回归到上位概念。要把本课的知识树回归到单元知识树上,从一开始的单元导入到最后的单元回归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头脑中总是有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如果是一个单元的结束,还要把这个单元的知识树回归到整册书的知识树上来。
     
对于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不同的学段和学科可以灵活变通,但基本的理念是一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