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亚星yaxing221 >> 年级工作 >> 九年级工作>> 正文内容

九年级工作

青少年心理健康误区(十)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2-12-20 13:30:00 点击数:849

  56、任何事情都知难而进

  你看不起那些知难而退的人,认为他们无能、懦弱,根本不会成就大事。面对困难的时候,你总是豪情万丈,不管什么样的困难,你都抱着种非要克服它不可的决心,你很为自己的这种心态而自豪,并将“知难而进”当成一种可贵的品质。

  * 错在哪里?

  你那“知难而进”的豪情确实有可贵的一面,但如果你认不清困难一味硬进,结果可能不是将困难克服,而是被碰得遍体鳞伤。你听说过“以卵击石”的成语吧,而有些困难确实比岩石还硬,否则也不叫困难了。你那硬撞的方式与“以卵击石”有什么区别?知难而退确实是懦弱的表现,而你的做法却只能算是莽撞。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面临困难时,很容易将意识集中在其他方面。”比如你经常看到有些极度紧张的人会抖动双腿,还有些人犯了错误之后总会大声说话,这都是逃避行为的表现。在你一下子没将困难克服时,你也许还不承认自己受到了损伤,总想卯足了劲再来一次,而此时你的意识已经在你不自觉的情况下偷偷地做了转移。你如果再生硬地冲着困难迎头撞击,就违背了心理学规律,换来的极可能是粉身碎骨。

  * 走出误区:

  克服困难也要讲究方法,而不能一味硬上。你应该更全面深刻地了解困难的实质,摸清它到底难在何处。比如你发现路上有块石头,应该想办法搬开。你如果去踢它,对它毫无损伤,疼得却是你自己的脚。对待困难也是同一道理,当你前进的路上出现困难时,要看看它到底能不能对你的前进造成太大的阻碍,也许你稍一放眼看,便会轻而易举地绕过去,这不是比硬撞好得多?其实,解决困难最重要的是靠方法,而不是单靠你的勇气和决心。当你前进的路上困难太大时,往往是你累死也不能克服的,这时你怎么办?是退缩?还是宁肯粉身碎骨也要再去撞它一下?其实,你的心只要稍微一活动,便知道借助众人力量克服困难比自己一味硬干好得多。当你对待困难的态度有所转变时,你会发现,原来那种只知道“知难而进”的莽撞作风确实是太笨了。

  克服困难也要讲究方法

  

  57、不敢说出自己的目标

  当你心中有了什么目标或计划时,总是不愿让人知道,你怕说出来而一旦实现不了,会遭到他人的耻笑,从而给人留下“言过其实”、“爱说大话”的坏印象。所以,你总是默默地努力,从来不敢对他人说出自己的目标。

  *  错在哪里?

  你之所以不愿对人说出自己的目标和计划,其实最害怕的是一旦实现不了而受人耻笑。但你却没有想到,你对目标的追求放置于“地下状态”,非但不能更好地实现目标,反而更容易让它“流产”。因为你在做事之前首先想到的是“一旦失败”之后如何,这本身便将自己的潜意识引入了消极,事情还没做,你的心里便已经准备承受失败的结果了。以这样的心态投入追求,怎么还能实现目标呢?你肯定听说过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人往往是在知道没有退路的情况下才会爆发出空前的勇敢,做事的激情才会喷薄四射。你那默默努力的做法,在无意间便压抑了激情的喷发,消解了对目标实现的渴望。因为你把主要的精力已放在为“一旦失败”找退路上去了。

  *  走出误区:

  你要当众宣布自己的目标,这样才能坚定你的信念。当你这样做的时候,虽然容易遭到个别人的讥讽,但对你的追求本身并无大碍。因为这样你就相当于切断了自己的退路,惟一的出路就是拼命努力了,自己的信念就会彻底坚定下来。为了不让人抓到笑柄,你就会全力以赴,这样你可能会突然发现,自己的目标竟然不可思议地达到了。心理学上把这现象称为“宣言效果”。你把目标当众宣布出来,其实是大胆地承认了自己对目标的追求,这肯定会使你的精力全部地集中到一点上。“默默地努力”极可能使你稍遇挫折便改弦更张,并用“反正也没人知道我的计划”自我安慰。而一旦当众宣布,就好像对天下人公开做出了承诺,根本不由你轻易变更。不要以为这是在逼迫自己,而是让你的心更为坦然。

  当众宣布自己的目标,更能坚定自己的信念   

  

  58、认为自己不该有“儿童心理”

  你虽然已长成个“大人”了,却依然拥有着儿童时期的种种兴趣,比如爱看动画片、爱玩电动玩具。做这一切的时候,你很怕被别人看见,说你“永远也长不大”。你自己对这一心理深感害羞,从而总是极力地克制。

  *  错在哪里?

  你的“童心未泯”并不是件坏事,既然它可以给你带来欢乐,何必要克制呢?每个人都有着“儿童心理”,有的年龄越大、阅历越多反而“儿童心理”愈强,那其实是对纯洁与天真的一种向往与憧憬。你不要只看到成年人的“道貌岸然”,留神观察一下,你就会发现他们的“儿童心理”比你有过之而无不及。你之所以克制“儿童心理”是怕被人说你“永远长不大”,其实寻找乐趣与不断成熟并不矛盾。你如果将其混为一谈,那你便是拒绝了欢乐。只有儿童的笑才是最迷人的,因为他们心地是最透明、无私的。你如果刻意地将成年人“世故”面容当成追求标准,那只能使你的生活变得愈来愈枯燥。

  *  走出误区:

人只有在轻松愉快中才能生活得更完美,你应该庆幸自己的“儿童心理”,并尽力地培植它,让它为你带来永远的欢乐,你如果一味克制,再陷入郁闷时,可就很难解脱了。不要把打消“儿童心理”视为成熟的标准。成熟是指知识上的与社会经验上的,绝不是指让自己的心态变成“老气横秋”。一个心理“老气横秋”的人,看待世界的眼光是冷漠的,他很难看到色彩缤纷,只能看到苍凉凄楚。这作用到自己的情绪上,会使人变得瞻前顾后、犹豫不决,因为他对世界充满了不信任。而“儿童心理”才会使你变得无邪,总是抱着一种求知、好奇的眼光看世界,对任何事物都抱着信任的态度。谁也不会把“儿童心理”看作病态,反而会觉得你“透明”、“胸无成府”而对你倍增好感。

  尽情享受“儿童心理”带来的快乐

  

  59、到新场合去,就要表现出一个崭新的姿态

  当你到一个新的社交场合时,总想拿出一个崭新的姿态,无论是衣服还是随身的东西都要换成新的,你以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看起来精神焕发,与众不同。否则,你就会感到心神不宁。

  *  错在哪里?

  当你将自己打扮到“崭新”的程度走入社交场合时,只能使自己很不舒服,见人说话也很不自在,就好比身陷敌阵却没有一个朋友一样孤立无援。面对一个新环境,本来就有一定的心理负担,当你身上没有一件“旧物”时,无形中更强化了这种负担。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叫做“未分化状态”,即当一个人处于新环境中时,没有熟悉的朋友,没有熟悉的气氛,心中就会充满了孤独,并容易陷入不安之中。一个惴惴不安、满腹心事的人,当然不会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从而也就不会达到良好的社交效果。

  *  走出误区:

无论是会见新朋友还是到一个新的社交场合去,你所要表现的是自己健康的精神状态,绝非靠浑身上下“顶呱呱”的新装束来塑造自己。为了让自己在新场合里应对自如,你要尽可能地携带一些自己平时所常用的东西,比如钢笔、背包或手帕都可以。只要是自己平常爱用的,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熟悉物品,都会反应出自己所习惯的生活环境的一部分。这些东西将使你保持镇定,让你觉得“还是以前的自己”。就算你身陷敌阵,也会觉得有无数的朋友,他们是你心中最大的援军。

  把熟悉的日常用品带在身边,会使自己从容自如

  

  60、总拿自己同别人比较

  你总是喜欢拿自己跟别人做比较,从身体条件到学习成绩都要比一下,以为这样可以不断地修正自己,以便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你甚至认为通过比较谁要是强谁就很光荣,谁要是弱谁就没有尊严。

  *  错在哪里?

  喜欢比较,不但不利于更好地发挥长处,弥补不足,反而会使你在比较中陷于意识混乱。当你主动将自己与他人比较的时候,总是先拿出自己的长处来比对方的短处,否则便不会感到满足,从而失去了比较的意义。当你发现对方短处的时候,你的心态极容易变得轻狂、骄傲,仿佛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战胜别人。而当你发现对方的优点比自己的优点多时,你会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你再也看不到别人的短处,进而会用别人的优点与自己的弱项来比。如此一来,你的自卑感就产生了。你跟别人比较,本身为了满足一下自己可怜的虚荣心,但这样做会很容易使你掉进“自卑”的泥潭。

*  走出误区:

大可不必为了自己比别人强而轻狂、骄傲,更不必为了别人比自己强而自卑难受。人确实有能力上的差别,但这和个人的尊严是两回事。你应该承认,一个勤劳本分的农民在人格上并不比一个大科学家差,其能力的差别显而易见,但一个农民的劳动对人类对社会来讲同样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弱点,你不要沉浸在“比较的误区”里使自己无谓地陷入轻狂和自卑,而应该将眼光定在追求目标的本身上。能力的差别并不是通过比较便可以改变的,这不会对你有任何的帮助,反而徒增不必要的烦恼,你应该做一个能干的人,而不要在与人的比较中消耗自己的心神。只要做事尽力,你的人生就是充实的。

  不要总和别人去比,只要尽了力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