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亚星yaxing221 >> 校刊 >> 2024年校刊 >> 2024年第一期>> 正文内容

2024年第一期

浅析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作者:编辑部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4-09-02 08:43:00 点击数:73

浅析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初中部21级心理组    曹梦倩 

一、网络过度使用的问题

1. 网络成瘾

心理学家较早关注的互联网对心理发展影响的问题是互联网的过度使用引发的心理障碍。有研究显示网络成瘾行为和年龄、受教育程度有很大相关,而与性别和种族关系不大,尤其青少年学生是网络成瘾的高发群体。相比较之下,成年人网络成瘾时也需要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但是他们所体验到的失落情绪要小于相等条件下的青少年。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成瘾在公共卫生、教育等相关领域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网络成瘾也被称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中国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释义》(2018)将网络成瘾定义为无成瘾物质的作用下对互联网使用冲动的失控行为,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后导致明显的学业、职业、社会功能损伤。

研究表明积极的心理干预能够改善干预对象的抑郁情绪、社交焦虑、自尊水平以及寻求专业心理帮助的能力。团体辅导是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干预方式,注重营造真诚融洽的氛围,成员通过聚焦某一主题的观察、学习和体验,在互相多向互动交流中获得成长和发展。

2.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危害

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2011 年中国网络青少年网瘾调查数据报告》显示,此年度我国网络青少年网瘾的比例高达26%,网瘾倾向比例高达12%,5年内逐年上升的网络成瘾患病比例引起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重视;一项对日本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调查研究显示,403 名青少年中有 15 名网络成瘾患者,成瘾率 3.7%;一项对我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调查研究显示,1173 名青少年中有 178 名网络成瘾患者,成瘾率 15.2%;以往研究发现网络成瘾会对人们的身体、心理和行为等方面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其中自我意识如自尊,负面情绪如焦虑和孤独感,既是引起网络成瘾的重要心理因素,同时也是网络成瘾消极影响的对象。

1)自尊。拥有正确自我意识的个体能够合理定位自己,对自己的思想及行为进行合理调控,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有研究表明自我概念清晰性对于调控自身行为具有重要作用,提升自尊水平有助于缓解青少年智能手机成瘾。

自尊水平低的个体难以对自己有一个健康的自我意识,不能够对自己的成瘾行为作出一个合理的调控,另外处于焦虑与社交孤独的个体同样更容易将自己藏进网络世界。正如前文中提到的个体的自尊水平、情绪状态以及人际关系三因素既是网络成瘾的成因,同时网络成瘾患者将较多的心理能量倾注在虚拟网络之后便加重了对这三种因素的消极影响。与其他治疗方式相比,团体辅导多了一些人与人之间连结的温度,注重团体成员之间的真诚、互助和进步,因此在此种氛围的熏陶和影响下,团体辅导对于个体自尊、焦虑和孤独水平的影响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也可能正是通过此种途径,使得网络成瘾者的成瘾症状得以改善。

2)焦虑。网络成瘾者沉迷网络与面对现实之间产生的心理冲突使其常出现躁郁、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

3)情感与社会孤独。一项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网民中普遍存在孤独感,且孤独感越强,网络依赖程度越深。网络成瘾患者对网络的依赖多于与外界现实生活的交流与联系,更加容易产生孤独感。已有研究证明网络成瘾与人际关系、孤独感相关,整体孤独感(包括情感孤独与社会孤独)与网络成瘾关系更为密切。

二、互联网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1. 消极影响

学习生活:研究发现青少年学生主观报告的互联网对于他们日常生活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学习和生活规律上。如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睡眠和饮食不规律等。网络成瘾学生报告所受到的消极影响远大于非成瘾学生。

社会性发展:青少年所面临的两项主要的应激和发展性任务是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建立亲密关系。在线关系提供了匿名交往的可能,使青少年可以避免面对面交往时容易产生的焦虑。他们可以扮演自己喜爱的角色,不怕别人批评其外表、容貌和个人怪癖,也可以避免性别和种族歧视。网上聊天与发送电子邮件正在成为人们认识新朋友的一种非常平常的方式。对青少年来说,网络的使用是他们适应和应对其所面临的巨大的发展性应激的方法。但是,如果在线交往替代了现实世界中的关系,则可能会导致低质量的关系,降低青少年的社会能力,使他们在面对现实世界的关系时更加缺少准备。互联网成瘾者比非互联网成瘾者更有可能使用互联网遇见新人、进行社会试验,相应地,他们面对面的社会交往行为就会减少。缺乏面对面的社会交往(仅有线上交流的社会经验)和缺乏统一性的构成(网上的匿名身份)是阻碍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两个主要缺点。

脱抑制化:网络具有书面语言,匿名性,多对多,即时性,范围广,自由度高等特点,可充分发挥用户的主观能动性。网上交流可以不受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准则和社会规范的约束,从而使人际交流变得更有吸引力。网络的这些特性综合起来突出的表现为网络的“去抑制性”,   在网络的虚拟环境中,基于个体的内心准则和社会规范的制约而形成的行为的自我克制大大削弱或不复存在,从而人们的网上行为表现出一种解除抑制的特点,与现实生活中的行为方式存在巨大差别。

2. 积极影响

改善人际关系:网络成瘾和非成瘾学生都认为网络在改善他们和同学、朋友的关系上有积极作用。学生们认为网络给了他们方便的机会结识新人,更便捷地与老友联系, 给了他们许多共同的话题;青少年在网络游戏中尝试新的虚拟角色,有助于培养能胜任多种社会角色的能力,提升社交技能。

宣泄情绪:在网络上人们的身份是隐藏的,匿名性让一些青少年找到了宣泄压抑情绪的空间,获得一定的心理自疗效果。

网络提供了帮助青少年认识情绪、控制情绪的学习途径,拓宽了学习渠道。互联网上的心理健康站点对青少年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专业心理援助工具,并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医院和心理医生的介绍及求医预约和了解研究动态等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学校和家庭中使用互联网,可以加强老师和家长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动机。

青少年独立意识和自主意识增强,表现为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老师、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考试等,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

        随着电脑的普及与推广,由于特定发展阶段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青少年与网络的关系日益密切,并逐渐成为互联网的主要使用者。网络在促进青少年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一方面,青少年可利用其下载有用信息,完善自己的知识技能;另一方面,青少年可能会为了满足好奇心和心理需要过度上网导致网络成瘾,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因此,在重视网络对青少年的学习与生活的影响的同时,要客观地把握、评价网络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不要把网络媒体的影响估计过高,也不能估计过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