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为每一个孩子从容的出发 ——“双减”政策下育人路径的多元化探索
亚星yaxing221党委书记、校长 夏强
国家“双减”之下,校园“阵地”之上,如何在新常态下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如何在教育教学“提质增效”方面精准发力,满足学生和家长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如何切实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创新思路,提供多样态教育产品?最根本的是提升学校育人水平,唤醒广大中小学生自我发展的内驱力,回归教育初心和教育规律。
亚星yaxing221紧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厚植校园文化底色,聚焦育人模式转变,积极探索“双减”政策下的多元育人路径,在“责任、荣誉、感恩、包容”的校训引领下,恪守“不苛求人人成才,但必须个个成人”的育人宗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打造优质特色课程体系,让学生回归课堂,让学习回归校园,让成长回归生活。
回归课堂:减负提质的“三把钥匙”
为破除“唯分数”论,给孩子卸下沉甸甸的书包,四十四中学打开科学减负、提质增效大门的第一把钥匙叫“有效作业”,让学生们真正静心于课堂,感受知识的魅力。
学校集优秀教师、家长、学生的智慧制定了《有效作业规范与管理方案》。利用智慧化教学手段建立“作业公示备案”制度,统筹调控作业内容,改进作业设计,找准“控”与“减”的精准发力点,将作业“减”到实处,“减”到细处。
“控”,首先是控制作业总量,其次是控制作业完成时间,第三是控制作业完成的场所。
将作业分为课堂限时完成、在家完成项目等。“减”,第一是减少重复性的作业,分层、弹性化设计作业,因材施教,使人人学有所获。第二是打破陈旧作业模式,减少作业当中生硬的题目,取而代之为个性化作业,以选编、改编和原创的方法丰富作业形式,加强学科校本作业资源库建设,让作业成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成长伙伴。
例如,在注重基础练习与针对性诊断、分层制定作业的基础上,全环节为学生开发设计“预习任务单”“课堂思维地图”“1+X式阅读拓展作业”等,辅助教师深度教学,助推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制作钉钉家庭答疑小视频,学生录制试题讲解微视频,小组互帮互助,精准助学。
作业反馈方面,建立“日日清单式记录,周周督查反馈,月月跟进表扬”等评价机制,助力有效作业的扎实推进,养成梳理、总结、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减负”中增强学生获得感。
回归课堂的第二把钥匙,在于解放学生的“话语权”。从“教师主体”到“以学生为中心”,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在“减负”的路上,增加的应当是学生的能力和“话语权”,让学生“差异化”的学习能够得到充分关注。
“英语老师用多媒体播放英文版的《猫和老鼠》,引导我们思考喜欢的动画是什么样子,给我们写英语作文提供思路”“今天物理老师变成了一个魔术师,为我们表演生吞钢勺,把我们吓了一跳!”初二的一名同学在他的《课堂观察小日记》中如此写道,该同学是本班的作业记录员,他的职责不仅要将每天的作业记下,还会写下自己喜欢的课堂亮点,学校《“核心素养”专项教研表》中也专设“课后学生调查”一项,让学生的评价和反馈之声被听见,让学生的点滴进步被看到。
“双减”政策减的是时间,加的是效率。因此,回归课堂的第三把钥匙,在于教师要加师德,加责任心,加内功,加教学质量。四十四中学将“成就优秀的教师队伍”作为学校第二个十年发展规划的首要任务,开展有梯次、多元化、全覆盖的培训。“新绿工程”——新教师“六个一”成长系统培训,“青蓝工程”——全员教师基础业务培训,“纯青工程”——优秀教师进阶培训体系,打造学校“名师、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定期开展班主任专项培训,成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
以“双减”为契机,开展“科研兴校”工程,推动学校内涵发展。深入开展课题研究,围绕有效作业的设计落实,一个省级课题、两个市级课题现已立项。学校成为中央电教馆中小学虚拟实验的试点学校,承担相关课题的项目研究。借助石家庄市夏强名校长工作室,开展“七校联盟区域教研”活动,七校教师常态化“同课异构”,并进行作业主题展示。“基于数据分析”的数学组大教研,历史学科真实丰富的3D资源,地理AR现实增强技术,智慧云平台等近乎全学科覆盖的信息技术资源,为多样态、高效化的学习提供充分的支持。
当高质量、高效率的教研活动和多样态的作业设计成为常态,“双减”政策落地实施的“四梁八柱”已经悄然确立。
回归校园:让每一个孩子拥有“火花”
“双减”政策坚守教育的公益属性,维护教育公平。教育不能成为奢侈品,更不能让优质教育成为少数人的“专利”。学校应该致力于为每一个孩子打造多彩舞台,在课后发现、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让学习回归校园。
四十四中学牢记“育人主阵地”使命职责,把课后服务作为提质增效、整体减负的重要一环,开发包含生物、科技、艺术、体育四大板块涵盖40个社团的特色校本课程,拥有足球、篮球、健美操、棒垒球、旱地冰壶等体育兴趣社团,并常态化开展比赛。合唱、舞蹈、扎染、天花板画等艺术社团,机器人、3D打印、模型车、无线电测向等科技社团等,活动室面积达到5000平方米。通过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为学生搭建激发潜能、个性成长的活舞台。
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旱地冰壶大赛,冬奥知识讲座,“相约冬奥”定向越野比赛等,弘扬冰雪运动精神。作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每年开展校级足球联赛,全员参与。在2020年石家庄市校园足球联赛中,学校获初中女足、高中女足、初中男足三项第一名。2021年,我校荣获河北省中学生运动会健美操比赛团体第一名。
在保证每天开展“阳光体育一小时”的基础上,将教育部提出的体育艺术 “2+1”扩展为“3+3” 即跳绳、踢毽子、校园足球,加口风琴、校园特色舞和合唱节。将具有石家庄地方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井陉拉花”融入到课间操中,千人共跳。每年举办“河北梆子”戏曲合唱节,人人学唱,全员参与,将高尚审美植入学生心中,让特色文化课程在校园绽放魅力。
学校精心编制富于特色育人理念的梆子版校歌《梆响太行》。“红日东升紫槐香,求真求实试锋芒,凌云壮志万里长。枫叶红,杏儿黄,风曳海棠……”学生们更是在腾挪婉转、慷慨激昂间浸润、传承“非遗”文化。结合中华传统工艺,开设扎染、墩绣社团,学生自己进行设计、裁剪、染色、刺绣等,唤醒其内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知度。
“润诗歌,成真人”是四十四中的诗性教育理念,学校成立了“紫槐诗社”,创办《紫槐诗刊》,每年开展原创诗歌大赛,并承办了第十届全国中学生校园诗会。在诗歌中赓续学校文化,构建激发生命活力的诗性课程。
学校以“城市少年宫”作为创新课后托管的载体,专门拿出一栋楼作为社团活动基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魔幻机器人体验人工智能,3D打印让想象成为现实,模型车极速操控体验,青少年电子技师社团培育工匠精神,通用技术社团打造创客空间,建模社团体验架构的精巧。学生根据自身爱好进行选择,每天下午课后服务时间参与活动。在机器人社团活动室,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了整套自动巡线机器人和车库自动升降杆系统;通用技术社团,学生自己动手用电容电阻导线制作了LED流水灯、金属探测仪,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成为助力课后托管服务质量提升的有效途径。
回归生活:亦知亦行,修德养和
陶行知先生倡导“真教育”,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在生活中进行,并为生活服务。教育永远是孩子和自然、社会的连接,“双减”政策唤醒学校回归教育本质。四十四中学坚持知行合一,以劳动为载体,以生活为课堂,开展体验式实践教育活动,通过在“做中学”,让教育回归生活,提升学生生命品质。
四十四中校园很大,校园里的每一条甬路,每一个树坑,每一方砖石都有师生劳动的足迹。清早步入校园,随处可见班主任老师带领着学生进行劳动。作为河北省首批劳动教育试点学校,学校开展《净净美校园》劳动教育校本课程,建校至今,楼内外、树林、甬路包括厕所、垃圾箱卫生区域在内,都由各个班级“承包”,人人参与打扫。每位学生每年参加至少40小时的建校劳动。节假日开展“我当一天家”“一日楼长”“社区志愿者”等活动。劳力劳心,亦知亦行,真实的体验让学生更加懂得感恩。
为激发学生珍惜劳动果实的意识,打造了“责任田”“感恩林”“包容园”“荣誉果”“中草药基地”等劳动教育品牌。学生采摘荣誉果,并进行嫁接、加工等实践活动,如制作罐头、糖葫芦、枣糕等。学生们还成立“守望麦田”社团,以盆栽形式种植小麦、玉米,除虫、授粉、加工制作全麦馒头、蒸窝头等,在出力流汗中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粮食的珍贵。
今年暑假,“守望麦田”社团的学生协助老师管理维护玉米和蔬菜平台。初二的一位同学在实践总结中记下这样一段话:“今天的阳光格外明媚,炎热的暑气包围了我们和蔬菜。我们在学校求真楼平台劳动,采摘亲自种植的黄瓜、豆角、生菜、茄子啥的,这些可都是我们辛苦劳动的成果。劳动一日,可得一夜的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的长眠。”
劳动实践基地是学校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和载体,四十四中学组织学生前往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实践教育基地,走进农田,观摩各种农作物,了解现代农业机械水分仪、光合仪、电子天平、数粒仪、叶面积测定仪等仪器,最后戴上草帽进入试验田采摘玉米,进一步体验劳动的快乐。学生们精神饱满,兴致盎然,在劳动中增识谷护苗之智,强四肢舒展之体,育度观自然之美。
四十四中的劳动教育体系,砥砺了学生品质,更激励了教师以“树木”心态“树人”,守望成长,静待花开。学校开展的省级重点课题《城市初中“树木达人”的实践与研究》已经结题,学校的生物校本课程《生生植物园》已经结集出版。学校还被评为河北省绿色校园、石家庄市园林式单位。
“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教育的意义便在于唤醒。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向真、向善、向美的自觉,唤醒成长的自觉。亚星yaxing221始终坚守成“人”教育,在“双减”政策的引领下,回归教育初心,探索多元化育人路径,让良好的素养根植学生内心,外化于行,使之成为一种积极的生命姿态,以最朴素的教育情怀,实现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让每一个孩子从容出发,明志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