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亚星yaxing221 >> 校刊 >> 2022年校刊 >> 2022年第一期>> 正文内容

2022年第一期

让真实的学习发生——参加语文、数学听课的一点思考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2-09-19 14:42:32 点击数:23735


教学处  许瑞霞

20196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第二条,进一步明确了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提升智育水平、着力培养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的教育方针。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探索和实践中追问自己:学生的大多数时间都在课堂中学习,那么,他们在课堂中的学习真正发生了吗?带着对这个问题的思考,20215月份,我在李芳副校长的带领下,连续听了19级语文组几节名著导读课和数学课。结合听课活动前后师生课堂行为的变化,特别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理念引领下,我看到了老师们在教学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引领学生参与课堂、积极思维,我感到特别激动。老师们在新课程改革理念引领下进行的这些努力和尝试,跟上了新时代步伐,做到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有思考,更有收获。

借用华东师大课程与教学研究所教授崔允漷的一段话,那就是课堂学习中包括四种值:一是动力值,即学生想学习的愿望;二是方法值,即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三是知能或数量值,即学生所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四是意义值,即学生学到的东西是有意义或受用的。那么如何让学生一节课的学习效果增值呢,针对这几节名著导读课,我做了以下思考:

一、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中,学习的目标和重点不是知识的获得,而是能力的培养。

能力的培养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协作的能力与创新的能力。教师在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实践中,必须谨记学习目标不再只是知识的获得,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要比知识更重要。对于“名著导读课往哪个方向导”和“名著导读课该导什么”两个问题,我个人总结了一些粗浅的想法:

张庆利老师的导读课立足于“有趣,快乐读”方向,重在引领学生在听完这节课后能饶有趣味地开展课后阅读。这是一种在起点上的导读,学生参与性较高。通过观课可以发现,张老师在本节课前进行了以下准备:

1、导趣,促读——教师在课堂上重在想方设法导出趣味,目的是让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学习产生极大兴趣,从而愿意在课下认真阅读原著全书。

2、导读,学概情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个别段落、章节或章回为例,手把手指导学生如何在阅读过程中提炼、概括故事情节。如此,学生便可以“概情节”为抓手,从而达到课下认真阅读原著全书的目的。

3、导读,学析人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个别人物为例,手把手指导学生如何在阅读过程中结合具体情节分析人物特点。如此,学生便可以“析人物”为抓手,将这种能力迁移到对原著中其他人物的分析阅读中。

4、导读,学析主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一个侧面为例,指导学生学会如何在阅读过程中结合具体内容解析小说的某个主题。这些小说都是长篇大作,一般来说,主题不会单一到只有一个层次,多半是复合、丰富的,如此,学生便可按课堂上学到的方法,以“析主题”为抓手,在课下认真完成原著全书的阅读。

所以,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中,教师的主要精力不要用在仅仅让全体学生集中听讲、一起思考问题这一个层面,而是应该更积极地与每个学生进行更复杂更多元的交叉互动,进而深入地观察了解每一个学生,并提出具体的学习任务,以发掘学生对课本知识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还可以组织多样化师生互动活动,促进各种各样的意见、见解的充分交流,以此挖掘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后,我和19级语文备课组长王伟杰老师交流了我的一些想法,以求共同探索如何在课堂上提升和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119级作为毕业年级,教师导读应有意识地往“有得,会答题”方向引导学生,重点是引领学生善阅读,能答题,会得分。多尝试进行这种实用型的导读,可帮助学生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备考中考的知识积累

2、导读可以导往“有法,会读书”方向,重在手把手教给学生一些读书方法。这是一种更为高级的导读,它可以为学生的终身阅读指引方向。对某一部名著的导读只是个例,而学生由此所学到的读书方法如精读、跳读法、找关键词法、批注法、做读书卡片法、抄读法、薄书厚读法、厚书薄读法、书书相串法等都可用于指导他们的终身阅读。这样做的效果的最直接体现就是在中考、高考时,学生能提高在单位时间内审题及把握关键信息的能力。

3、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来看,通过我们的每节导读课,从比较阅读到评议作品,手把手培养学生理性、深刻地对事物的本质作出有说服力的判断的能力。提高导读课的层次水平,还可以引领学生以或褒或贬的思辨性、批判性思维认真阅读原著全书,并最终实现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这也是语文学科学生思维发展的最高水平。

19级另外两位老师的同课异构课堂上,同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参与课堂、思考并回答问题的人数不足二分之一,这一现象值得反思。教学中的课堂不只是一个物理空间,也不只是教师专业实践的场域,而是师生共同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地方。教学中的课堂也不是只为了让教师在这一时空范围内有事做,只有学生的“学”才是课堂之所以能够存在的唯一意义。教师需要在组织管理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方面再下功夫,在课堂教学中力争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帮扶者和促进者,用自身更高的专业素养,帮助学生真正实现更想学、更会学以及学得更好的目标。学校是通过教师的帮助和学生的合作,来实现学生学会独立学习的场所。 “就教师而言,高质量教育源于对学生高质量学习的引领。” 在“看见学生”的师生对话前提下,教师要变知识的传播者身份为与学生同行的探索者,重新构建基于知识的师生深度对话、基于问题的思维碰撞和基于矛盾的心灵沟通的新型师生关系。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数学课堂,展现独立和合作学习的过程,学生的积极的学科情感被充分释放。

韩瑞平、郑寒洁两位资深教师的课堂引入环节设计得很好,考虑到了如何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迁移。在问题链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动脑、动手、分享,学生在教师点评、独立学习、合作学习中实现了对数学模型的初步学习。班上五分之四的学生参与了课堂学习。通过观察他们整理的笔记和进入课堂前和进入课堂后的对比,我看到学生获得了有质量的学习结果。教师简洁的导读引领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达成。本节课学习中,小组内学生相互分享知识、互通有无,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讨论内容自然而然展示出不同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思维方式。两位老师都有意识地走到学生中间认真倾听,摸清学生的学习难点和学习特点,从而更精准地指导每个学生学会收集第一手资料,我觉得这是老教师教学经验的独到之处。

何凡、袁静华两位老师的课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学生高举的手和自信的回答中,我们看到了学生对本学科乐学好学的情感。只要有好奇心、敢试错的真实学习过程在课堂发生,学习效果自然会好。两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不仅做到了准确了解学生的起点高低,即学习基础,而且也清楚地知道学生的终点,即在经过教师的教学后学生学到了什么。只有通过对比精准地判断出每个学生课堂学习前和学习后的“位移”,才能证明学生的学习在课堂上是否真实地发生。

之前由于课外培训的提前补课行为和信息多样化渠道的存在,教师的教学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挑战。要了解学情,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基础有更深的洞察力。衡量课堂目标的达成与否,不仅是看学生是否完成了教师设定的目标,还要看学生在课堂前后的进步程度以及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收获大小。一堂优秀的课应该能让大多数学生获得较大的进步。其次,达成目标的认知活动需要富有独立性、创造性。有时候高学业成绩是通过机械的学习而获得的,课堂上看似学生都学会了,但只要题目稍加变化,比如将题目和结果反置,或增加一些冗余条件,或转换一种题目表述方式,学生就会出错,那么这种学习目标的达成的意义是有限的,是一种“条件反射型”的目标达成过程。这在我们日常数学、物理教学中经常发生,值得我们思考和改进。在科学概念的习得过程中,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发生深刻的“概念转换”。对教师来说,运用传统的讲授、练习的方式是很难奏效的,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引发学生暴露现有的知识水平,让不同观点之间充分对质,诱发学生的认知失衡,从而改变学生在概念学习中对简单信息和规则的获取。能够适应未来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接受式学习能力,而且要具备充满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发现式学习能力。只有养成正确、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

我国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教育的今天,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各种知识信息极易被获取,而问题解决、协作、创新等能力在当今社会正变得比知识本身更为重要。让我们加强学习,转变观念,带领学生学会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寻求帮助和获取资源,成为具有批判精神与创新精神的实践者。

在每一个教室中,在各自的课堂上,让我们以真诚的态度面对每一个学生,用我们灵活、有趣、有效的教学方法,认真教会他们如何学习,让真实的学习在课堂上发生,实现我校新时代教学的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