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亚星yaxing221 >> 校刊 >> 2019年校刊 >> 2019年第一期>> 正文内容

2019年第一期

串起历史“珍珠链”,构建历史“珍珠塔”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20-01-13 09:55:15 点击数:463


高中历史组 高筠英

很多同学升入高中后,感觉历史学习的难度陡然加大,尤其面对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更是感觉如坠入云里雾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高中历史相对于初中历史来说,不仅史实内容增加,而且对于历史的把握程度显然是上了一个台阶。如果形象地说,初中历史多为“知其然”,而高中历史则更加注重“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不然”,并且由于高中时,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人的认知能力、阅读量的开阔,思维更加理性,所以高中历史更加侧重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要求学生在掌握历史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学会思考、学会总结,建立自己独立的知识体系,以便在新材料新情境中学以致用,所以高中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

学习高中历史的方法很多,也无一成不变的方法可循。我仅就目前在教学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办法做一探讨。

问题一:历史毕竟是过去发生的事。学生们刚刚经过中考的洗礼,当高一新的历史教材发到学生的手中时,学生略一翻看,心中就有了一个共同的疑问:“高中历史的内容怎么与初中历史的内容差不多呢?还学它干什么?”于是,高中历史是“炒剩饭”的心理在高一新生中屡见不鲜,从而影响了高一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的兴趣和学习的质量。

问题二:当开始真正面对第一单元时,又感觉历史太难了,新的名词、术语不断涌现,历史事件层出不穷,历史顺序年代如一锅粥,乱作一团,理不出头绪,如是当头一棒,对历史存在畏难情绪,被历史吓蒙了,从而进一步影响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问题三:进入第二第三单元,感觉柳暗花明,跟初中学的差不多,只是高中又加深了一步。上课听得懂,开始沾沾自喜。谁知课下一遇到习题,傻眼了,感觉对的却错了,找不到方向了。随后随着课程的深入,到第六单元第七单元,史学理论、史学观点不断强化,真正感受到了历史的难度,这历史到底该如何学?

首先,我们要对高中历史有个正确合理的定位。高中历史是一标四本。即全国统一的《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四个版本(人教版、岳麓版、人民版、大象版),河北省使用的是人民版。四个版本内容上有些许差别,但高考命题不看版本,只参考《课标》。这就要求老师平时备课要同时参考一下其他版本内容,无形中增加了难度和容量。

2009年以来高中历史教材有了很大的变动,不按通史体例,而是分为三个必修,采用专题模块编写,另外还有6个选修,选择其中两个参加高考。这在无形中又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高一年级毕竟是起始年级,所以平时教学中还要以基础知识为主,逐步构建知识体系,侧重能力训练,二者相辅相成。以《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为准,把握好方向,这是学习的依据。

其次,注重基础教学,每一节一次讲解到位,每一单元梳理好主要大事,防止夹生饭。重视学生的第一印象。构建单元体系,形成思维导图,归纳历史线索,概括阶段特征,这样学生就形成了阶段性认识。平时复习时,要快速阅读,迅速翻检,准确勾勒历史线索,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概括历史阶段特征。如“国共十年对峙”这一章,可以概括三条线索,即:国共两党由对峙对抗到合作和平;中日民族矛盾由不断上升到形成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平时教学中,教师也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养成整合习惯。历史具有延续性,任何事件的发生都不是无缘无故的,都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就是历史的联系性。老师要把这些隐性知识挖出来,形成知识的脉络,特征。如专题一的整合: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按其演进线索整合为春秋战国—萌芽,秦朝—建立,西汉—巩固,隋唐—完善,北宋—强化,元朝—健全,明清—顶峰;再由此升华整合政治文明的演进线索:从奴隶制时代的血缘政治、贵族政治(中国)和直接民主(希腊),到封建时代的官僚政治、专制政治、教权主义,到近代的代议制,再到现代多种类型的民主政治等。又如中外历史整合:中国近代的沉沦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殖民扩张是分不开的;中国现代外交政策的形成与世界格局的变化是分不开的。所以在复习中必须有一个中外历史的整体意识。

再次,从细节入手,或者故事、或者故事背后的智慧、或者设问等,从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作为人文学科,学习历史不仅仅在历史课堂上,要有大历史观,历史知识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在讲到中美建交时,给学生设问:1979年邓小平访美,这是新中国领导人首次访美。期间卡特总统问:“你来美国,美国是个自由的国家,各种言论都有,有欢迎的,也有不同声音,不知道中国会有反对声音吗?”我没有急于回答,问同学们你若是邓小平,该如何回答?课堂一下沸腾了,各种回答都有,然后我说,邓小平回答的非常智慧:“有,在台湾”。一语双关,智慧超然。通过一问一答,让学生体会了历史的奥妙与博大,培养了兴趣。本学期给学生推荐了两个历史课外读物《鬼脸历史课》和《中学历史课标读本》,又推荐了中央台的《西南联大》纪录片。这些活动,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让学生从内心体悟到了历史的妙趣与智慧,学史的兴趣自然提升。

最后,历史学习离不开考试。在有一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适当做题训练,提升解题能力。注重讲解,训练不能只停留在获取答案上,要关注过程,注意方法和技巧的总结和运用。

做题首先是审题,选择题首先关注的是阿拉伯数字,一审时空观念,明确考查的范围;二审关键词,明确考查的内涵、外延;三辨选项,确定最后答案(一辨是否符合史实;二辨是否符合题干内容;三辨是否与题干要求有必然的逻辑联系。)非选择题要三步走,一“读”:先读问题,审设问方式、答题角度、答题内容,再带着问题读材料,结合材料的出处,完整准确地掌握材料的内涵和有效信息。二“找”:找出材料题的中心,再对课本知识进行迁移,便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找出材料与教材的相似点,即把材料中的重点信息与教材知识对照,明确解题的方向;找出材料与设问的联系点,即结论要从对材料中得出。三“答”:规范用语、组织答案,注意“根据材料……”还是“结合所学知识……”,防止出现失误。

总之,高中历史学习方法很多,单纯的强化训练,未免枯燥;一味的读书背记,难免单调,实际教学中多是综合运用的。通过老师的引领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条,构建知识体系,学生把一颗颗知识树,变成了郁郁苍苍的森林,像一颗颗晶莹的珍珠链,织成了层峦叠嶂的珍珠塔,相信学生的迁移能力、应试能力定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