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亚星yaxing221 >> 校刊 >> 2012年校刊 >> 2012年第一期>> 正文内容

2012年第一期

关于“有效教学”的几点体会

作者:admin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1-12-20 13:41:00 点击数:1691

 

   首先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个机会,让我代表2010级数学组就“有效教学”谈谈我们数学组的一些做法。

  这次我的发言中有三个专业名词:“有效教学”、“讲学稿”、“最近发展区”。以前我挺讨厌这类专业名词,认为它们太抽象、太空洞,但到我校这一年多以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培训,我渐渐意识到正是它们让我站得更高,看的更远,所以我希望借此机会,与大家共同探讨。

  作为教师最关注的就是课堂效率,而课改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于是有了一个新的词语就是“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不仅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更关注学生体魄的健壮、情感的丰富和社会适应性的提升,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促进学生个体的全方位发展,学生在获得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也是学生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我校数学教学正在尝试学习借鉴东庐中学在新课改过程中首创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讲学稿。

  “讲学稿”的设计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明确学生有效学习有赖于教师有效设计。“讲学稿”的设计关注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关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优化学习过程,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利于学生有效学习,利于在课堂上师生互动和共同成长。运用“讲学稿”的教学实现了课下与课上相结合,学案与教案相结合,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解诱导相结合,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地学习。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自学方法教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自主时间还给学生。

  而想真正发挥讲学稿的实效,那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备课,“教学合一”改革的关键是抓好备课。备课担负着完成教学任务的总体策划和设计的重任,是解决教师、学生与教材三者之间矛盾的主要途径。这一环节的关键人物就是教师,教师要想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势必要了解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我们组在备课时特别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由此可见,这三个名词一致强调:以学生为本。所以要想实现“有效教学”,教师要了解学生已经学会了哪些知识,具有了哪些能力,你想通过教学让学生又学会哪些新知识,学会了或巩固了什么方法,提高了哪方面的能力或培养、深化了什么意识。这就是我们备课时所要解决的问题。

  今天我想从以下两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有效备课

  1.个人备课

  作为每节的主备老师要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和教材上的学习目标相结合,创设情境或设置台阶,深入思考每一节的重点和难点,在设计讲学稿时恰当地设计学前准备部分。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和为解决本节重点、突破难点的基本方法,必要时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和方法,让大部分同学通过自学能学会;然后在课堂练习中设计展示自我或是合作交流探究,分析问题等教学环节以便达到巩固或举一反三的效果,使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本节知识和方法;为了培养尖子生我们设计了挑战自我环节,让学生灵活使用老师所教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审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每节课我们还要进行达标测试,及时得到反馈,以便课下有针对性的辅导,也可随时调整下节课的教学方法。

  例如:讲《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一节,教学目标有三点:(1)了解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2)会画出已知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3)经历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的性质的探究过程,知道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的性质。因为学生在小学已经学过它们的画法,由此可见前两点目标完成并不困难,只要画图效果好,学生很自然地就能总结出性质,但其中钝角三角形的高最容易画错,所以主备课老师建议本节课不让学生看书,依据讲学稿回忆小学知识,并独立画图、归纳总结出性质,而课上每位同学在练习本上多画一些位置不同的钝角三角形,同桌交换画高,四人组长点评,教师在巡视中重点辅导,同时也可找两三个同学板演。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合作意识、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及归纳概括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还树立了信心。

  正因为有了这节合理的设计,突破了难点,巩固了基础,所以本次期末考试的第22题——画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6分),我班47名考生有7人不是满分,6人得4分,1人得1分,此题平均分为5.62分,失分率为6%

  主备人往往为了备好自己的两三节内容要做完整章的练习题,并进行重组、整合,还要找相关的期末试题或中考题,使每节的教学更有针对性、层次性,更有效地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既要考虑到巩固双基,又要提升能力。

  2.集体备课

  在集体备课时主备人先介绍每个环节设计目的及想要达到的效果,全体教师提出意见和建议,达到共识后主备人进行修改,再让备课组长审核。

  最初备一次课只能定一两节用的讲学稿,甚至在使用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不理想,又召集大家把原本已经定稿的再商议,除了学校规定的两次备课时间外,我们还每天碰一次面,商讨对使用过程中不足之处的弥补办法和下一节讲学稿使用的诸多细节。我还举《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一节的例子,学生通过画图,很容易发现本节课的三个性质:即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及交点的位置。教材的内容就这些,难道教学到这就完了吗?针对目前的教材和学生的能力,以及相关的考点、题型,我们商量可以从三角形角平分线一图抽出两内角平分线相交所形成的新角与三角形的第三个角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进一步探究。这样一来,不仅让学生感到讲学稿不是简单的练习题的集合,从而激发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也提高了他们对讲学稿的重视。而我上这课时,灵感一现,启发学生再次深入思考,他们自己竟然提问:一个内角和一个外角相交所产生的新角与第三个角会不会也有关系?两个外角角平分线相交所产生的新角会不会与第三个角也有关系?并要求继续探究。看,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也学会了举一反三,学会对比、模仿,就这样在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会思考,学会变通,学会类比与归纳,他们的能力也自然会得到锻炼和提升。总之,每位老师毫无保留发表着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说明理由,甚至使用完后的感触也都直言不讳,坦诚相告。这样便于我们对以后讲学稿的编写方向的把握,使讲学稿从设计模式到内容的多少,到与教材的结合,难易程度的把握都更适合我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课上学习更有效。

  二、讲学稿的使用

  上课前教师把讲学稿发给学生,引导学生课前自学教材,并完成“讲学稿”上的题目。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讲学稿是陌生的,最初使用讲学稿时,我们是一点一滴地教给学生,例如:学前准备部分的相关概念在书上那一页,那部分题必须先看书上哪的例题等等,我要求学生第八节课先完成数学讲学稿的作业,第九节我收上来看(可以从两班不同层次的同学各抽一些),以便第二天授课时更有针对性,哪些可以不讲,哪些需要举一反三,哪些需要提升,哪部分需要小组交流合作,哪部分需要学生板演等等,总之,通过提前看讲学稿才能更有效地发挥讲学稿作用,提高课堂效果。并且最初的笔记记在哪,如何利用讲学稿复习,我都指导学生完成。

  测试或考试时,教师通常从“讲学稿”上选择题目,或者做一些变通,我在讲评测试卷时,喜欢让学生翻看以前使用过的讲学稿,并在讲过的原题或变通的题型前做出标记,这样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讲学稿”进行复习,达到“学什么,教什么;学什么,考什么”。于是,学生不仅更加重视讲学稿的应用价值,还体会到了学习是要变通的,让他们学会以不变应万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死学”到“会学”,最后到“乐学”。同时我们还统一了装订要求——一章一装订,为今后复习提供便利。

  提到自己的教学,我引用魏书生先生的一句话:“就课堂教学的形式而言,衷心希望大家千方百计发展自己的长处”,我认为自己的长处就是沟通,正因为善于与学生沟通,才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每个人的长处,达到提高成绩的目标,也从而树立了学生学习的信心。这里我举个实例:本次期末考试,我班一个平时基本不写作业,不记笔记的学生(主要是因为基础太弱),这次数学考了86分。也许因为我喜欢沟通,所以学生也爱沟通,他们学会交流合作、互帮互助。

  我在教学中做到了四个字:落实、变通。具体讲:对每份“讲学稿”我做到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改必评。对讲学稿每道题的深度挖掘,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的使用,作业分层布置等都是在与学生不断沟通中变换,努力做到因材施教。因此培养了学生夯实基础的意识和发散思维意识,学会类比、归纳,从而提升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依据“最近发展区”进行数学教学是必要的。依据“最近发展区”进行数学教学能增强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也使学生学有所乐,促进学生在点滴教学中提高数学素质,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得到发展。尽管某些学生的水平还达不到我们教育者的要求,但我相信只要教师多研究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课堂教学中采取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变通的利用好讲学稿,使讲学稿真正成为集教案、学案、笔记、作业、测试和复习资料于一体的师生公用的教学文本,发挥它的价值,必定能让学生各有发展,这样才能够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人人学习必需的数学。这样也就实现了“有效教学”的目的。

  我的发言到此结束,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